基于地域文化的乡村宜居性改造设计研究
【摘要】: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美丽乡村建设浪潮方兴未艾,乡村振兴逐渐成为国家关注的热点,宜居性和地域性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也逐渐被人们所重视。一些传统乡村因其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环境,因地制宜的规划布局而具有一定程度上的宜居性。这些具有地域性特征的传统乡村,是人类聚居生活的宜居范本,也是当今乡村建设可以参考的样本。地域文化是在人与特定环境长期接触、融合后所产生的文化,乡村是地域文化传承的环境载体。在当前乡村传统地域文化与城市现代文化不断碰撞的社会背景下,乡村建设在改善生活环境、提高生活质量的同时,也带来了生态环境破坏、地域文化流失、设计模式粗放僵化等突出问题,对乡村人居环境文化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破坏。人们对于生活的满意度很大程度上来自于生活环境的宜居性,一方面来自于客观物理环境对人的生理需求的环境支撑;另一方面取决于生活在其中的人们的精神归属和情感共鸣。因此,对乡村进行合理、恰当地宜居性研究和实践就显得尤为重要。乡村宜居性、乡村地域文化研究的视角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本课题是从两者的结合出发,对传承地域文化基础上的乡村宜居性作出探讨。在乡村建设的过程中,为了避免单一化、模式化,空间场所精神所依存的地域文化就显得尤为重要。本课题以优化乡村人居环境的宜居性作为切入点,以探讨如何在传承地域文化的基础上对乡村宜居性进行合理规划为主要目标。通过对宜居性概念的分析与解读,从人居环境理论的视角深入分析乡村宜居性的内容,总结归纳出适用于乡村宜居性实践的方法。结合国内外相关案例的研究与分析,提炼出可供参考的设计原则。本课题选取河南省常韩村作为实践案例,提取人民公社文化的重要特征,做出具有丰富地域文化内涵的“宜居”、“宜业”、“宜游”的中原特色乡村的设计定位。探究传承地域文化基础上乡村宜居性改造设计的具体方法,总结出从生态、生活和生产三个方面进行乡村环境优化的设计思维与策略。对于改善乡村人居环境的设计探索是长期和动态发展的,本课题的研究是抛砖引玉,以期为今后乡村宜居性的理论研究及设计实践研究提供可资借鉴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