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过敏性紫癜止血分子标志物的研究
【摘要】:
目的:研究儿童过敏性紫癜(Henoch-Schonlein purpura,HSP)止血分子标志物的变化,探讨其在HSP发病中的作用机理及临床意义。
方法:41例HSP患儿根据临床有无肾脏损害分为肾炎组和非肾炎组,并以20例正常儿童作为对照组。采用发色底物法测定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issuetype plasminogen activator, t-PA)、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plasminogen activatorinhibitor-1, PAI-1)的活性;采用ELISA双抗体夹心法测定血浆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on Willbrand factor,vWF)、颗粒膜蛋白-140(granule membrane protein-140,GMP-140)、D-二聚体(D-Dimer,D-D)及蛋白C(protein C,PC)的含量。
结果:各组患儿在发病初期,血浆PAI-1、vWF、D-DGMP-140水平均较对照组显著升高、血浆t-PA、PC水平下降,两者分别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均<0.01)。恢复期,各观察指标均明显好转,分别较发病初均有显著差异(P均<0.01)。但肾炎组部分患儿在病程后期血浆PAI-1、vWF、D-D水平仍高于正常对照组,t-PA水平则稍低于对照组。非肾炎组患儿各指标均趋于正常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
结论:HSP患儿在发病初期,血浆PAI-1、vWF、D-D、GMP-140水平均较对照组显著升高、血浆t-PA、PC水平下降,恢复期,各观察指标均明显好转,表明HSP患儿存在血管内皮损伤、血小板活化及血栓前状态,并且这些分子标志物的变化以肾炎组尤为明显,表明止血异常在HSP、尤其是紫癜性肾炎(HSPN)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通过对这些指标的检测,可以更好地了解HSP的病理基础,有助于血栓前状态的诊断及判断预后,并为临床采取相应治疗措施、改善预后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客观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