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心力衰竭的ACEI和β受体阻滞剂干预研究
【摘要】:
20世纪90年代心力衰竭的治疗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由获得近期药理反应,纠正血液动力学异常、缓解症状,转变为求得远期生物学效应,逆转心脏重构,以提高生存率、提高生活质量。
心力衰竭发展中关键性环节是左心室重构。左心室重构是心力衰竭的代偿适应性反应,如压力负荷、心肌发生代偿性肥厚,容量负荷、心脏发生代偿性扩张。但心力衰竭发展、心室代偿、重构,使心脏工作效能降低,原先有益的代偿机制将走向反面,加重心力衰竭的进程。因此阻止或逆转心室重构将成为心力衰竭治疗的中心环节。
在促进心室重构中有诸多的神经、体液、内分泌、细胞因子参与,但其中关键性是二大系统,即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PAS或RAAS)和交感肾上腺素能系统(ANS)。任何一个生物反应系统都有它的对立面存在,才能求得平衡,在心室重构形成发展中PAS或ANS对立系统存在也十分重要,因此在逆转左室重构中不仅要抑制RAS/ANS活性,另外要激活RAS/ANS对抗系统。由此在心力衰竭治疗一方面应用转化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ARB)和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滞剂(BB),另一方面也在开发内肽酶抑制剂,对抗AngⅡ活性。
心室重构不仅是心肌组织形态结构上发生变化,促进重构的神经
慢性心力衰竭的ACEI和B受体阻滞剂千预研究 中文摘要
体液因素也使心肌各组成蛋白的基因表达异常,因此在心力衰竭治疗
中也要求能逆转基因的异常表达。
为此,本课题设计了以ACEI(培跺普利人BB(卡维地洛)干预
左室重构为中心的心力衰竭治疗研究,以 aug 11、s型利钠肽3rm人
心肌肌球蛋白重链(MHC)为观测目标,研究对象为慢性心力衰竭患
者和自发性高血压左室肥厚的大鼠。
研究的结果表明:
1.无论心力衰竭患者、左室肥厚的大鼠血浆 Aug 11、BNP水平都升高,
且受心力衰竭加重、左室肥厚严重程度影响而 Aug 11、BNP上升更
为明显。
2.心肌组织内 Aug 11、BNP含量也随左室肥厚程度加重而增加。
3.应用 ACEI后心力衰竭患者、左室肥厚的大鼠血浆 Aug 11水乎未见
下降,但 srm有显著降低。在朋治疗组,应用孤后血浆 aug 11、
BNP均有显著降低。
4 肥厚心肌在ACE、BB治疗后左室重量都有显著的降低,组织内
Aug 11、srm也显著下降。
5.肥厚心肌总MHC基因表达表明不但MHC有所降低,而且表达的MHC
的性质有改变,肥厚心肌的日/aMHC比值上升,提示肥厚心肌。
-MHC表达降低,p MHC的表达增加。应用ACEI、BB治疗后,使异
常 fi/a MHC比值趋向正常化,提示分子重构获得逆转。
可见心力衰竭患者、左室肥厚的大鼠在 ACEI干预后血浆 Aug 11水
4
慢性心力衰竭的ACEI和B受体阻滞剂干预研究 中文摘要
平未见明显下降,但 srm水平明显降低了。aug 11生成可来自非 nCs
途径,所以在 ACEI治疗中 Aug 11可不降低,但 BB治疗可从根本上抑
制 RAS的活性,因此可降低 Aug 11。但=者治疗都使 BNP降低。BNP
在生理上是桔抗 RAS的,因此 Aug 11升高,BNP也随之升高,一旦 RAS
活性受到抑制,BNP也随之下降,因此BNP可看作是RAS活性指标,
也可看作是ACEI、BB治疗反应的指标,BNP的检测在心力衰竭治疗
有重要的意义。
肥厚心肌MfIC基因表达分析表明,肥厚心肌a-MHC减少,p皿
上升,而在心脏收缩功能上、ATP酶活性上a-MHC远大于fi-MHC。因
此重构心肌收缩功能下降,也许与MHC组成改变有关。而ACEI、BB
干预可逆转肥厚心肌的分子重构,因此也有利于心肌收缩力的恢复。
结论:ACEI、BB抑制RAS、ANS活性,不但在形态上逆转心肌重
构,也逆转MHC分子重构,有利于心力衰竭治疗JNP水平可反映RAS
活性,BNP检测可反映ACEI、BB的治疗反应。
|
|
|
|
1 |
史乃楷;;难治性心力衰竭的处理[J];医卫通讯;1978年01期 |
2 |
林修功;;心力衰竭非洋地黄类药物治疗[J];人民军医;1985年04期 |
3 |
Katz AM;丁怀翌;;正性肌力药物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潜在危害性[J];国际心血管病杂志;1987年01期 |
4 |
王毓梧;;慢性心力衰竭证治举隅[J];中原医刊;1991年05期 |
5 |
陈金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运动时下肢的经皮氧张力监测[J];国际心血管病杂志;1991年04期 |
6 |
刘厚明;风湿性心脏病慢性心力衰竭夜间加重的临床分析[J];泸州医学院学报;2001年01期 |
7 |
李辉,李晓宇,关宜光;小剂量倍他乐克治疗慢性心力衰竭32例疗效观察[J];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2001年03期 |
8 |
侯玉萍;倍他乐克治疗慢性心力衰竭80例疗效观察[J];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2001年06期 |
9 |
邬瑾,陈立功;美托洛尔在治疗慢性心力衰竭中的应用[J];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2003年03期 |
10 |
陈耀伟;倍他乐克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随机对照研究[J];岭南心血管病杂志;2004年03期 |
11 |
吴宪红,田文华,曲彦慧;高龄心衰患者药物联合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评价[J];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2004年04期 |
12 |
张赛丹,张盛玲,周宏研,李慧颖,桂庆军;多普勒组织成像对慢性心力衰竭左室舒缩功能的评价作用[J];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05年01期 |
13 |
赵玉英,智光;左心室舒张功能对慢性心力衰竭病人运动耐量的影响[J];白求恩军医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
14 |
侯云英,范秀珍;慢性心力衰竭病人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J];护理研究;2005年11期 |
15 |
钟云权;β-受体阻滞剂在心力衰竭中的应用现状[J];现代医药卫生;2005年14期 |
16 |
吴兴;王晓萍;张伟民;;6min步行试验在慢性心力衰竭中的应用[J];临床军医杂志;2007年01期 |
17 |
段徐;凌峰;王振东;于忠;金建芬;;超声指导下优化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慢性心力衰竭2例[J];浙江医学;2007年08期 |
18 |
张铁须;;时间可影响非住院慢性心力衰竭病人生物学标志物检测的意义[J];心血管病学进展;2007年06期 |
19 |
姜青文;于守宏;;β受体阻滞剂治疗慢性心力衰竭70例的体会[J];局解手术学杂志;2008年01期 |
20 |
李新立;周宁人;;慢性心衰,治疗不能慢[J];家庭医药;2008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