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子政务建设的政治学透视
【摘要】:电子政务的浪潮已席卷全球。中国的电子政务也在蓬勃开展,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对电子政务如何认识,存在着不同的看法。以往的电子政务理论,往往从“电子”一端来解释、说明。只是从工具和技术的层面理解电子政务,这显然是失之偏颇的。我们认为对电子政务更重要的应该从“政务”一端来分析和研究,要赋予电子政务本来应该有的政治学意义。
本文以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性方法,以及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利益分析、实证研究和规范研究结合等研究方法对与电子政务相关的政治现象做唯物辩证的、历史的观察、分析、解释和研究。
电子政务是现代高科技和政治学联姻的新生事物。科技发展和政治改革催生了电子政务,电子政务是指国家运用和整合现代信息技术和电子技术,处理政治事务,提高政治能力,促进政治发展的实践活动。电子政务的目标体系是由技术目标体系和政治目标体系构成。国家通过运用和整合现代信息技术和电子技术,构建电子政务的技术目标体系,包括电子政务的电子业务系统,内网平台,专网平台,外网平台和电子政务门户网站等。电子政务的政治目标体系包括处理具体政治事务,提高政治能力,促进政治发展三个基本的组成部分。
电子政务促进政治现代化。在电子政务的进程中,推进政治主体的现代化,推进电子政务的实施者技术、能力的现代化和观念的现代化。电子政务的政治目标首先是运用信息技术和电子技术将政务工作分解、细化,将职能变为可操作,可控制的业务流程,提高政治主体的处理政治事务的能力。电子政务的政治目标,还包括扩大政治资源范围,整合全部政治资源;提高政治主体的智力、体力;促成组织结构的扁平化和严密性,提高应急应变能力;提高监管能力;提高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保持和提高竞争力,等等。电子政务的推行,丰富了政治参与和民主政治的手段和途径,出现了电子投票、知识管理、网上监督、电子民主、阳光政务等崭新方式,促进了政治发展。
发展电子政务,加强社会意识形态的控制;直面数字鸿沟,弥合信息的不对称性和电子民主的不平等性:高度重视信息时代的军事、文化和电子政务的安全问题。一个国家的军事安全已经越来越依赖于其“信息控制权”。文化安全是国家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