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桑蚕抗性的研究
【摘要】:以野桑蚕(Bombyx mandarina Moore)卵及各龄幼虫为研究材料,调查野桑蚕自然条件下的适应性。通过与家蚕(Bombyx mori L)的对比,发现野桑蚕与家蚕在抗性方面存在显著差异。
调查结果表明,在自然状态下,野蚕的自然淘汰主要发生在小蚕期,尤其是一龄期。野桑蚕的发育与有效积温存在一定的关系,即只有有效积温达到一定值时才能完成某一虫态,无论在幼虫期或是蛹期,其有效积温均低于家蚕。
BmNPV和w-BmNPV添食野桑蚕和家蚕后,大部分抗性较差的野桑蚕发病较快,而部分抗性较强的个体即使更长时间也不发病,这反映出了野桑蚕个体之间的抗性差异;而家蚕的整体抗性强,发病较晚,但均没有达到野蚕个体抗性的水平。
野桑蚕对农药的抗性远强于家蚕。农药添食后,部分野桑蚕由四眠变为三眠,或提前吐丝营茧,而家蚕的抗性极差,即使极低浓度也不能存活。野桑蚕对紫外线的抗性与对农药的抗性相似。在紫外线辐照后,部份野桑蚕也会表现出眠性减少,或提前吐丝结茧;且辐照时间越长,影响越大。
对5龄幼虫添食80ppm NaF,诱导其抗性基因细胞色素P450(CYP450)的转录表达,克隆了基因片段,并得到了野桑蚕细胞色素P450的全基因序列。通过对野桑蚕和家蚕细胞色素P450基因的全序列分析比较,发现两者同源性为99%,同源性很高;氨基酸序列比对发现,只有一个氨基酸序列的差异,野蚕35位是His,而家蚕是Tyr。
|
|
|
|
1 |
卫正国,沈卫德,王文兵,王利群;野桑蚕抗性基因P450 cDNA片段的克隆[J];江苏蚕业;2004年03期 |
2 |
田善富;野桑蚕人工制种条件的试验分析[J];中国蚕业;2004年03期 |
3 |
刘玲玲,潘敏慧,代方银,余红仕,鲁成;家蚕与中国野桑蚕的RAPD标记遗传多样性比较分析[J];蚕业科学;2004年03期 |
4 |
宋方洲,常平安,刘运强;中国野桑蚕Giemsa淡染性染色体的研究[J];蚕业科学;2001年01期 |
5 |
鲁成,余红仕,向仲怀;基于RAPD分析的中国野桑蚕和家蚕遗传多样性和系统发育关系研究[J];昆虫学报;2002年02期 |
6 |
董胜张,刘朝良,汪泰初,朱保建;野桑蚕卵黄原蛋白的鉴定及cDNA序列分析[J];昆虫学报;2004年04期 |
7 |
路爱成;卫正国;李兵;沈卫德;;野桑蚕不同组织细胞色素P450 CYP305B1V1基因的诱导表达特征研究(英文)[J];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2009年02期 |
8 |
吴德龙,沈荣武,尹益寿,魏洪义,詹根祥;野桑蚕越冬卵孵化的观察[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1997年01期 |
9 |
余红仕,鲁成,周泽扬,向仲怀;中国野桑蚕DNA多态性研究初报[J];蚕业科学;2000年02期 |
10 |
周耀祖;综述蚕的起源和分化——追忆吉武成美教授[J];蚕桑通报;1991年02期 |
11 |
鲁成,程道军,向仲怀,伴野丰,藤井博;中国野桑蚕和日本野桑蚕的RAPD研究[J];蚕业科学;2002年01期 |
12 |
何泽,陈淼,郑小坚,曹广力,薛仁宇,贡成良;中国野桑蚕mtDNA COⅡ-ATPase 6基因区域的序列测定及分析[J];苏州大学学报(工科版);2005年01期 |
13 |
楠田润;蜷木理;铃木义昭;田岛弥太郎;朱勇;;野桑蚕丝素基因的克隆[J];蚕学通讯;1986年02期 |
14 |
唐顺明,沈兴家,张志芳,李奕仁,何家禄;野桑蚕、家蚕LSP基因5'侧翼区的克隆与序列分析[J];蚕业科学;2003年02期 |
15 |
段佑云;家蚕起源于黄河中游中华民族发祥地[J];蚕业科学;1983年01期 |
16 |
沈卫德,卫正国,张雨青,胡雨亭,浜野国胜;中日野桑蚕蛹期发育的多样性[J];蚕业科学;2001年04期 |
17 |
赵华强;刘海涛;王东;李兵;许雅香;沈卫德;;野桑蚕对溴氰菊酯抗性品系的筛选(英文)[J];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2009年02期 |
18 |
赵巧玲
,唐顺明
,张志芳
,何家禄;野桑蚕、家蚕海藻糖酶基因5′侧翼区的克隆与序列分析[J];中国蚕业;2003年04期 |
19 |
彭云武;楚渠;胡必利;郝利军;;秦巴山区野桑蚕的生物学特性研究[J];陕西农业科学;2006年01期 |
20 |
彭云武;;安康野桑蚕种质资源的研究与保存[J];湖南农业科学;2011年09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