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陈斐;;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可能萌蘖——梁昆《宋诗派别论》的学术史意义[J];文学评论;2017年03期 |
2 |
杨萌芽;;《东方杂志》与清末民初宋诗派文人群体[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
3 |
关爱和;自立不俗与学问至上:清代宋诗派的两难选择[J];文学遗产;1998年02期 |
4 |
黄南珊;清代宋诗派的理性美学观[J];东南学术;1998年04期 |
5 |
吴淑钿;近代宋诗派的诗体论[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02期 |
6 |
许总;;扬弃悲哀 拓展视野——评吉川幸次郎著《宋诗概说》[J];文学遗产;1988年03期 |
7 |
杨子怡;也谈宋诗特质形成的原因[J];娄底师专学报;1989年01期 |
8 |
王顺贵;;论近代“宋诗派”宋诗接受理论体系[J];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
9 |
王顺贵;;近代“宋诗派”唐诗接受的范型文本和美学视觉[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
10 |
吴淑钿;近代宋诗派的诗体论[J];福建学刊;1996年04期 |
11 |
林汝津;江西词派首领人物——晏殊[J];抚州师专学报;1987年02期 |
12 |
王友胜;;民国间宋诗总集编撰的文学环境与主要成就[J];古典文学知识;2017年06期 |
13 |
王顺贵;;近代“宋诗派”宋诗接受的范型文本与美学视角[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
14 |
王顺贵;;“宋诗派”的唐诗学理论——兼论晚清诗坛诗风取向的嬗变[J];广西社会科学;2007年05期 |
15 |
周景耀;;在时间之外——王国维论宋诗[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年02期 |
16 |
杨萌芽;;学衡派与清末民初宋诗派文人群体[J];殷都学刊;2007年02期 |
17 |
牛心雨;;胡云翼《宋诗研究》之研究方法探析[J];青年文学家;2018年30期 |
18 |
杨萌芽;;从1917年唐宋诗之争看南社与晚清民初宋诗派的关系[J];兰州学刊;2007年03期 |
19 |
赵家晨;;论民国宋诗派文人群体的抗战词[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01期 |
20 |
杨丽平;;唯有真性情,方成大诗人——论郑珍诗歌中的情与爱[J];名作欣赏;2015年20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