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性知识显性化问题研究
【摘要】:自波兰尼1958年在他的《个人知识》中首次提出他的隐性知识理论以来,首先引起震动的是哲学的认识论领域。一些学者认为它是继笛卡儿、康德以后认识论发展史上的“第三次哥白尼革命”,它导致了全部认识论的“大翻转”。波兰尼企图设置一种全新的“范式”来对社会和生活中的自由、秩序、意义等的可能性进行重新设定,从而显示其思想的彻底性和革命性,实现了一种“格式塔”式的范式转换。
对隐性知识的研究,早在波兰尼提出“隐性知识”这个概念之前就已经存在,如中国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说法,就是对“隐性知识”的最好写照。但自波兰尼1958年正式提出这个概念之后,人们才开始真正地刮目相看,并在西方形成了所谓的“四大传统”,即:现象学传统、解释学传统、后期维特根斯坦传统和波兰尼传统。其中,挪威哲学家格里门提出的“强弱隐性知识”的概念,对波兰尼的“隐性知识”概念做了很好的注释。近年来,波兰尼的思想也波及到日本和台湾,同样掀起了阵阵波澜。
本文首先从认识论研究的转向和知识论的转型来引导“隐性知识”的出场,并对“隐性知识”概念的来胧去脉,包括它产生的哲学背景、隐性知识理论的组成、心理学基础和哲学意义等进行了详细地论述,但对其本身的研究并不是本文的最终目的,我们更关心的是隐性知识显性化的发生机制、哲学意义、实际应用价值和对管理科学理论发展的促进作用。但是波兰尼及其后来者对隐性知识显性化的发生机制并没有很好地重视,甚至是只字未提,这主要是与当时的时代背景和哲学的研究方向有关。知识的转化问题是属于经济增长的问题,已经跨入了知识管理的范畴,似乎已经不是哲学研究的任务。从哲学领域来讲,无论是17世纪和18世纪的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还是19世纪和20世纪上半叶的实证主义、现象学、存在主义和分析哲学,主要论述的是知识的性质或标准问题,着重于对知识本身的研究。
其次,我们从库恩的“范式理论”着手,实现了对隐性知识显性化问题研究的“范式转换”,将问题的焦点从哲学的层次转换到以知识管理为主的层面上来,从主要研究“隐性知识”本身的性质转换到研究“隐性知识显性化问题”的视角上来。我们对隐性知识及其显性化过程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包括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之间的区别、隐性知识显性化的可能性、转化机制、转移方式、影响因素等等。在研究过程中,我们时刻关注“隐性知识”的后现代性质,即其呈现出的“文化性”、“境域性”和“价值性”。波兰尼在他的《个人知识》一书中,其副标题也直言不讳地告诉我们,它是对客观主义的科学观和知识观的“迈向后批判哲学”,表明了它与后现代主义思潮的某种亲缘关系。从这个角度,我们对管理科学理论的“文化管理”模式作了补充说明。
最后,本文通过对虚拟现实技术、人工智能、“学习型历史文献法”和博客技术的实证研究揭示了在互联网上如实现隐性知识的显性化,并分析了影响虚拟现实技术实现隐性知识显性化的障碍因素。隐性知识问题“包含了大量伦理的和政治的涵义”,这是因为在网络中我们
|
|
|
|
1 |
实习记者 何腾江通讯员 黄永康;教师竞相开博客[N];中山日报;2007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