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2008年奥运会志愿者的组织模式与评价体系的研究
【摘要】:
奥运会作为国际化、综合性和大型化的体育赛事,志愿者的历史可追溯到1896年的第1届奥运会,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奥运会志愿者活动被正式纳入组委会的工作计划,志愿者的作用更加凸显,它不仅为奥运会提供了必要的人力资源,降低举办奥运会的成本;同时对增强民族凝聚力,对树立社会新风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显现出巨大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历史和现实的经验也告诉我们,要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实现“人文奥运”理念,志愿者的有效组织是关键要素之一,意义重大。但如何对奥运会志愿者需求量进行测算?如何进行志愿者招募、培训?奥运会志愿者组织、管理运作中应注意哪些问题?如何在奥运会后对志愿者进行科学的评价?从国内可查询的文献资料看,尚缺少这方面系统的理论研究。为此,我们选择“关于北京2008年奥运会志愿者的组织模式与评价体系研究”这一课题,从志愿者的组织模式与评价体系两方面展开系统研究,一方面直接为2008年奥运会志愿者组织实践、决策与评价提供科学的依据和参考,另一方面也为丰富我国大型体育赛事志愿者管理理论做一些有益的探索。
根据研究需要,本文采用了文献资料、专家访问、问卷调查、社会学个案分析、趋势外推预测、比较研究和数理统计等方法。主要研究结论如下:
一、奥运志愿者在举办奥运会过程中,以自己个人的积极参与,无私奉贤,不计回报,为成功举办奥运会服务的人们。志愿者行为已经成为当今奥运会不可或缺的一项工程,他不仅为奥运会提供了必要的人力资源,降低举办奥运会的成本,而且更能体现奥运会精神,对促进了国际间的沟通与相互了解,增强民族凝聚力,改善民族素质,树立社会新风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也显现出巨大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
二、奥运会志愿者的发展经历了初期阶段(1912-1948年)、形成阶段(1952-1976年)、发展阶段(1980-1992年)和成熟阶段(1992年至今)。当今奥运会志愿者呈现出:有越来越多的人申请加入奥运志愿者的队伍;有越来越多的海外志愿者加入奥运志愿者队伍;奥运会志愿者与残奥会志愿者同时招募与培训;奥运志愿者的培训与职业培训相结合;志愿者的分工越来越细,要求也越来越高;加大了对志愿者的奖励等趋势。
三、中国志愿者起源于80年代后期,九十年代初期出现了大规模的志愿者活动。建立起了中国自己的青年志愿者组织和社区志愿者组织,并形成了通过政策、法规和团体章程等进行综合管理的特色。我国体育志愿者首次出现在第十一届亚运会上,之后在21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及第九、十届全运会上都参与并做出了重要贡献。为2008年奥运会志愿者的运作积累了经验。
四、通过对悉尼和雅典奥运会志愿者运作过程的比较,可以看出以下一些特点:
(一)悉尼奥运会志愿者人数大概在47000人左右,雅典在45000人左右。女性多于男性。
(二)两国都设有专门的志愿者管理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