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RCS特征提取的雷达目标识别新方法
【摘要】:
现代高分辨雷达的兴起为自动目标识别(ATR)提供可能,通过对雷达回波进行分析,不仅可以知道目标的位置、速度、仰角,还可以了解到更多关于目标的信息,譬如目标的几何结构,但是要实现有效的ATR还需要更多的数据处理技术。
本论文首次提出了一种通过对RCS(Radar Cross Section,雷达散射截面)数据进行纹理分析,从而实现雷达目标识别和尺寸判断的新方法。在这里,先对各次脉冲回波的RCS数据进行归一化。经过这一步预处理之后,由转角的累积,雷达频域数据可以呈现出256级的灰度图像。不同目标的RCS数据会表现出不同的纹理效果,再通过纹理分析的方法提取特征。利用这样的方法不仅能够识别不同类型的目标,还可以用来估计简单目标的几何尺寸。本论文使用的是纹理分析中常用的灰度共现矩阵法提取特征,RCS仿真数据的实验表明,该新方法在雷达目标识别方面具有研究价值,它克服了以往一些方法所遇到的困难。通过使用更先进的纹理分析手段和分类方法,该方法可以在ATR方面得到运用。
本论文首先简述了雷达目标识别的意义、研究背景、主要技术线路和近年来的一些研究成果。再介绍了雷达研究中的一些重要概念,这些概念与本文的研究密切相关,在论述新方法时会被引用。虽然雷达目标识别的技术线路数不胜数,本论文只讨论并仿真实现了4种方法,分别是:基于单频-全角度RCS数据的几何尺寸预估计、一维距离像法、二维SAR/ISAR雷达成像技术和基于ICA的二维、三维散射中心重构。新方法正是受到上述这四种方法的启发而得来,并且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前四种方法的缺点,本论文里还给出了用新方法对简单目标尺寸估计和复杂目标识别的效果。接下来,论文对新方法的识别性能作了评估,并对比了传统方法与该新方法的识别效果,还展望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
|
|
|
1 |
童创明,王积勤,王朝墀;目标RCS的理论值与实测值的关系[J];舰船电子对抗;1997年05期 |
2 |
赵慎强,吴先良,孙玉发,李民权;FDTD结合近远场变换法计算复杂目标的RCS[J];安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01期 |
3 |
卜正明,李相迎,黄顺东;基于小波功率谱估计的空间目标RCS特性分析[J];现代雷达;2004年02期 |
4 |
罗宏,许小剑,黄培康,吴兴无,赫荣奎;目标宽带雷达特征信号的建模与预测[J];电子学报;1999年09期 |
5 |
陈源,王如根;复杂目标RCS计算的建模方法[J];现代电子技术;2003年02期 |
6 |
吴启华;王海婴;李春广;;傅立叶变换在RCS时域测试上的应用[J];舰船电子工程;2007年02期 |
7 |
谢建民;张伟;汪学刚;;多脉冲雷达目标RCS特性测量[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理工版);2007年04期 |
8 |
吴建明,高本庆;再入飞行物等离子体尾迹RCS的计算[J];电波科学学报;1997年01期 |
9 |
许锋,洪伟;多元Pade逼近结合FDTD法快速获取柱体宽角度和宽频带RCS[J];微波学报;2001年04期 |
10 |
徐澄宇,龚书喜,赵维江;微带天线RCS及其减缩[J];现代电子技术;2003年21期 |
11 |
宋广;张正成;;小波降噪在目标RCS方向特性处理中的应用[J];火控雷达技术;2007年04期 |
12 |
刘密歌;张麟兮;李南京;;基于矢量网络分析仪的RCS测量系统及应用[J];电子测量与仪器学报;2007年01期 |
13 |
曹占辉;李永华;李言俊;;空间目标RCS序列的Kolmogorov熵分析[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8年14期 |
14 |
宁娜;王谷;王宝发;渠慎丰;;等离子体包覆目标RCS可视化计算[J];微计算机信息;2009年16期 |
15 |
刘培国,刘克成,何建国,尹家贤,谭怀英;地表车体的电磁散射研究[J];电波科学学报;2001年03期 |
16 |
首照宇,韩传久;分布式数据库在雷达组网中的应用[J];桂林电子工业学院学报;2003年05期 |
17 |
李佳;陈建军;杨仲江;;基于RCS的海上目标识别方法研究[J];雷达与对抗;2007年01期 |
18 |
方重华;易学勤;宋东安;张歧;;抛物线方程方法在计算目标散射特性中的应用[J];微波学报;2008年S1期 |
19 |
侯建洲;郭道通;高进涛;张维;;雷达增强技术在无人机上的应用与研究[J];中国雷达;2009年01期 |
20 |
甘传红,朱国强,徐鹏根;腔体结构高频RCS预估[J];吉首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6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