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新时期执政党社会整合研究

黄建文  
【摘要】: 政党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在现代社会,政党以其自身独特的功能和社会角色,成为现代民主国家政治运作的实际操作者并日益成为现代政治社会发展的推动者和领导者。 中国共产党作为当代世界最大的执政党,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领导核心,肩负着推动中国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历史重任。1978年以来,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导向的改革使得中国社会正经历着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转型。当代中国社会的这种发展变迁,要求执政的中国共产党自觉适应社会环境的变化,增强自身的社会整合功能。本文将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借鉴社会学的概念范式,对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的社会整合功能作系统的分析梳理,力求从提高执政能力建设角度提供一些有益的思索和参考。 导论主要探讨论文研究的重点、研究现状以及梳理政党、政党功能、社会整合功能等相关概念,主要比较说明国内外学者研究方法、研究观点的异同。认为在政治学研究范式中,整合和社会整合的涵义又有了新的延伸:所谓整合,就是通过一定的方式和手段,使社会或团体的各个不同部分在保持各自性质特点的前提下共同合成一个有机的、完整的政治共同体。执政党的社会整合是指执政党为了实施本党的政治纲领或实现本党的执政理念或达到一定的政治目标,通过一定的方式将社会分散的、多元的、异质的要素纳入到一个既定的结构性框架之内,它包括对自身的内部整合和对社会的外部政治整合,就本文而论,主要集中讨论执政党对社会的外部整合模式。 第一章主要是从历史发生学的角度出发来探讨政党权威与社会整合及其社会整合的机制等学理问题,为本文的论述奠定必要的理论基础。我们通过以上对中国传统的社会整合与危机的的分析可以得到有益的经验和线索:世界性的现代化进程瓦解了中国传统的社会整合机制,官方权威和民间权威的有效联结被打破。国民党不能胜任现代化的倡导者和引领者角色的历史事实告诉我们,作为执政党实现对社会的有效整合是有历史前提的,这就是没有充分的合法性资源就无法取得高度的社会认同,在一盘散沙的社会结构中也就担负起发动和推动现代化的历史任务。本章进一步从理论上探讨了政党权威、合法性和社会整合的关系。对执政党的社会整合来说,它必须具有政党权威,发挥自己的政治影响力,这是政党执政成功进行社会整合的政治基础。但执政党还需要非权力的影响力,它必须将这种权力性影响置于民众的认同之中,即要找寻和构建权力性影响的合法性基础,否则,党执政的地位难以维持。所以执政党必须正确运用权威力量强化对于社会非权力的影响,否则就会象早期资产阶级国家执政党那样丧失合法性。执政党的合法化并非是一劳永逸的,执政资源也并非是变动不居的,执政党作为政治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合法性也需要持续地加以关注和审视,合法性资源的开发是研究社会整合的必然课题。执政党合法性资源与社会整合的对接关系包括:(1)制度资源与规范整合;(2)政策资源与利益整合;(3)意识形态资源与价值整合;(4)组织资源与组织整合。 第二章回顾了1949——1956中国社会整合的历史,得到两个结论:(1)从全国性的政治整合来看,过渡时期确立的是一个具有显著多样性的社会制度体系,中国共产党是以一种慎重的态度来对待自身的领导与执政地位,谨慎地构建执政党一政府、执政党一社会、执政党一民主党派之间的制度性关系,渐进地发挥执政党在社会整合中的影响力。(2)强有力的政治整合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整合传统,奠定了中心——边缘扩散式的整合模式。 第三章主要分析1956年以后中心——边缘扩散式的整合模式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和条件的变化日益强化并且深度固化。执政的中国共产党通过意识形态和制度建构,将过渡时期有限的领导地位逐步全能化,复杂多样的社会在农村人民公社和城市单位制的整合下被单一化,同构于党政体系中。正是这一持续同构化的过程中,高度动员的社会焕发出惊人的能量。第四章探讨1978年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社会整合出现的积极变化和所面临的挑战,着重讨论转型期社会构成中国共产党增强社会整合功能的强大内因。并在前面历史追溯和讨论的基础上对中心——边缘扩散社会整合模式合理性的作了进一步讨论,认为中国的改革主要受中心——边缘扩散式社会整合模式内在整合逻辑的影响。从改革的发生来看,边缘启动改革,社会整合中心内核进行有效调控,即保持意识形态的连续性、放权的渐进性等改革方略,使得中国改革始终能够平稳进行。从改革进程来看,中心——边缘扩散式社会整合模式内在的政治整合中心内核与边缘民间社会形成互动,其中内核居主导性地位保证了中国能够在改革中保持稳定与发展。 第五章在第二章所理顺的执政党合法性资源与社会整合的对接关系基础上,主要从规范性角度探讨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社会整合机制,认为其在新时期应包括价值导向、利益协调和组织动员等要素,并一一作了具体分析。 最后在全文分析的基础上展望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加强社会整合功能建设的前景和趋向。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解韬;;论欧洲移民的社会整合[J];西北人口;2007年02期
2 王刚;;论转型时期的社会分化与整合[J];新疆财经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3 阚和庆;;论政党的社会基础与政党功能的发挥[J];理论与改革;2006年04期
4 颜廷平;;建国以来党的社会整合能力建设经验探究——比较研究我国社会主义改造与改革[J];宁夏党校学报;2010年04期
5 刘鹏;改革开放与强化党的社会整合功能[J];理论与改革;2005年01期
6 许琳;张艳妮;;社会排斥理论与残疾人就业问题分析[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7 韩承鹏,杨爱华;执政党的社会整合:构建和谐社会的动力引擎[J];党政论坛;2005年08期
8 陈云;;城市少数民族的分化与整合[J];文教资料;2006年12期
9 孔一;;少年再犯研究——对浙江省归正青少年重新犯罪的实证分析[J];中国刑事法杂志;2006年04期
10 盛邦和;章益国;何爱国;;民族精神的整合作用与和谐社会的构建[J];思想理论教育;2007年09期
11 钟小浜;李婷;;社会整合时期社区社会保障体系的构建[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12 朱前星;;执政道德建设与执政党社会整合能力的提升[J];求索;2007年08期
13 李辽宁;;论信仰软权力——基于政治社会学视角的考察[J];唯实;2009年01期
14 涂小雨;;社会冲突视阈中的中国共产党社会整合路径分析[J];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年01期
15 王峰;;20世纪50年代农业合作化运动再认识[J];长白学刊;2010年04期
16 姚建军;;社会转型期利益主体多元化的双重效应与意识形态整合[J];新视野;2010年06期
17 金昱彤;;文化公民权——民族地区社会整合的新视野[J];西部法学评论;2010年06期
18 刘远亮;;论政治传播在我国社会整合中的功能[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9期
19 黄勇;邓小平社会运行理论的基本点:激励与整合发展[J];前沿;2002年12期
20 胡序杭;中国的政党制度与社会整合[J];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翟桂萍;;新中国成立以来城市基层社会整合中政府与政党功能的变迁[A];中国的立场 现代化与社会主义: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青年学者文集[C];2009年
2 程铁军;;中国共产党的政党功能调适——一种基于现代化视角的解读[A];知识分子与近现代中国社会[C];2007年
3 袁志平;;社会整合视野下上海社会60年的发展与变迁[A];社会主义与中国现代化 政治·法律与社会: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政治·法律·社会学科卷[C];2009年
4 柴宝勇;;政党“吞噬”民主还是民主“抛弃”政党——一项关于西方政党与民主博弈关系的考察论纲[A];政党关系与执政能力建设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5 罗峰;;目标定位与路径选择:和谐社会视野中执政党的社会整合[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卷)[C];2007年
6 付景涛;;构建和谐社会:政府应行使社会整合职能[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5年年会暨“政府行政能力建设与构建和谐社会”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7 孙增武;许尧;;在社会整合中实现社会和谐[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5年年会暨“政府行政能力建设与构建和谐社会”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8 耿勇;鞠颂东;;基于物流网络理念的铁路货运站整合[A];中国铁道学会物资管理委员会物流科学与技术暨信息工程与电子商务学组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9 刘晓丽;方创琳;王发曾;;中原城市群空间组合特征与整合模式研究[A];和谐城市规划——2007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7年
10 翟桂萍;孙力;;社会整合:提升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路径——以上海社区党建为例[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青年学者文集)[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建文;新时期执政党社会整合研究[D];苏州大学;2008年
2 李沛;祠堂、祠堂戏剧与社会整合[D];复旦大学;2011年
3 张倩;基于知识管理的企业学习型组织模式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5年
4 李辽宁;当代中国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功能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5 罗峰;变革社会中的政党权威与社会整合[D];复旦大学;2006年
6 贺远琼;企业整合市场环境与非市场环境的行为模式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7 李情;社会整合视阈中的大学意识形态再生产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8 贾绘泽;邓小平理论与当代中国社会整合[D];河北师范大学;2008年
9 张书军;结盟企业价值链的整合及其评价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8年
10 吕小康;社会转型与秩序变革:潜规则盛行的社会学阐释[D];南开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勇;现代信息技术与解析几何课程的整合模式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2 杨晓鹏;制造资源模块化整合模式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5年
3 张艺馨;电子商务环境下的供应链整合模式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4 冒慧晶;信息技术与生物探究性教学的整合[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5 段小东;中小物流企业联盟整合研究[D];兰州大学;2009年
6 韩华龙;企业并购后的整合管理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04年
7 杜翼;翻译过程的整合模式及其在法律文本时间概念翻译中的应用[D];西南大学;2006年
8 周娇艳;信息技术与中学思想政治课程的整合[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9 司海滨;基于ABC-EVA模式的工业企业成本控制体系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10 曾国阳;高中生物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整合模式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王琼杰 通讯员 康殿芳;在创新中前行[N];中国矿业报;2007年
2 余养力 曹树培;不同资源,整合模式亦不同[N];地质勘查导报;2008年
3 如皋市丁堰小学 钱晓兵;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模式[N];江苏教育报;2009年
4 李志全、李燕;开平全国教研重点课题结硕果[N];唐山劳动日报;2010年
5 湘潭大学法学硕士 王世奇;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整合的需要[N];中华工商时报;2011年
6 ;经济发展与社会整合[N];福建日报;2005年
7 卢旭成;SaaS带来的新整合模式浮出水面[N];中国计算机报;2008年
8 特约记者 远山;社会整合:弥合中国式断裂[N];社会科学报;2010年
9 李琼;“欧洲社会模式”遭遇挑战[N];中国财经报;2005年
10 王子奇;实现政党功能的三大转变[N];解放日报;2004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