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潘之恒研究

张秋婵  
【摘要】: 本论文在详尽占有材料的基础上对潘之恒做更为系统和深入的研究,力求在以往学者研究的基础上有新的突破。各章节和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章《潘之恒家世和生平考》对潘之恒家世、生平进行勾勒,并对已有潘之恒生平研究进行补正,对其卒年、是否为官各补充了三条史料,考证出其第一次参加乡试的时间为万历二十四年,共参加六次乡试。详细考证了潘之恒在各地的结社活动,探究这些结社活动的性质、内容,以及结社活动所反映出来的晚明文人的生活风貌、精神状态。 第二章《潘之恒交游考》从与潘氏以诗文交者、以赏音交者、以里社交者三个方面对其交游全面考证,管窥万历年间文人的交游活动。重点考察了其与公安派交游和与汤显祖的交游,以及他们对潘之恒文学思想和文学创作产生的巨大影响。 第三章《潘之恒著述考》着力对潘之恒著作作全面的梳理,叙录其版本、内容及存佚情况等。潘之恒的大部分诗集大陆已经失传,过去以为业已亡佚,但是笔者经过调查发现,它们当中有许多现保存在日本尊经阁文库、日本内阁文库和台北中央图书馆,对这些宝贵文献的概貌予以描述。 第四章《潘之恒的文艺美学思想》探究了以往学者论述较少的潘之恒的文艺美学思想。潘之恒提出的以“文,心声也”为核心的文艺美学思想丝毫不逊色于当时的进步文学家李贽、汤显祖、袁宏道的文学主张,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 第五章《潘之恒的传记文学创作》探讨其传记文学创作的成就,重点对其倡优名姬传记和侠客传记进行分析研究。 第六章《潘之恒戏曲批评的成就与贡献》从潘之恒著作中保留的丰富的戏曲史料价值以及他观剧数十年所形成的独特的批评视角和给我们留下的表演理论的重要遗产三个方面着力探讨潘之恒戏曲批评的成就与贡献。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程华平;;试论潘之恒的戏曲表演理论[J];中华戏曲;2001年00期
2 张英;;潘之恒戏曲表演及戏曲审美理论探析[J];戏曲研究;2010年01期
3 郑志良;凌溕初佚作及交游补考[J];明清小说研究;2001年02期
4 刘尚恒;;潘之恒《黄海》之存佚[J];文献;2003年04期
5 姚文放;潘之恒与狄德罗的戏剧表演论之比较[J];求是学刊;1994年03期
6 赵旭;;潘之恒所言谢榛卒年考辨[J];沈阳大学学报;2010年01期
7 张秋婵;;潘之恒与汤显祖[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8 张秋婵;;潘之恒结社活动考论[J];黄山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9 路工;潘之恒——明代戏曲表演艺术評論家[J];中国戏剧;1961年14期
10 李玉栓;;潘之恒结社考述[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11 郑志良;徐朔方先生《王世贞年谱》补正一则[J];文学遗产;2000年03期
12 郑志良;;情痴说:中国古典剧论的典范思想——潘之恒戏曲表演论的内涵及其意义[J];河北学刊;2009年06期
13 白亚仁;;新见袁宏道佚文《涉江诗序》[J];文献;1992年01期
14 赵庆元,刘和文;简论李贽对晚明皖南戏曲家的影响[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15 陈彩玲;潘之恒戏曲导表演理论评述二题[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16 李庆立;;谢榛三考[J];山东社会科学;1991年06期
17 张秋婵;;潘之恒与公安派[J];池州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18 郑志良;潘之恒著述考[J];文教资料;1999年02期
19 凌礼潮;;冯梦龙《情史·丘长孺》考实[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20 赵山林;潘之恒评传[J];戏剧艺术;1996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吴书荫;;《浣纱记》版本概述[A];面向二十一世纪:中外文化的冲突与融合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2 王振忠;;万历《歙志》所见明代商人、商业与徽州社会[A];传统中国研究集刊(第五辑)[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张秋婵;潘之恒研究[D];苏州大学;2008年
2 刘士义;狭邪、情欲与文人风骚[D];南开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刘玉昭;潘之恒女性交游与文学[D];西南大学;2013年
2 孙瑞瑞;潘之恒表导演理论研究[D];安徽大学;2013年
3 杨敏;《亘史钞》研究[D];安徽大学;2013年
4 张婵;中晚明文人结社与戏曲[D];西南大学;2012年
5 黄茜;汤显祖诗学之“情感论”[D];南昌大学;2013年
6 范经华;昆曲在安徽的流传与变异[D];安徽大学;2010年
7 柏庆娜;新安诗群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朱万曙;从“罚戏碑”看明清徽州的戏曲文化[N];光明日报;2001年
2 吴让光;“徽学”研究进入新纪元[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1年
3 本报记者 刘茜;人才培养与昆曲传承[N];中国文化报;2009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