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蚕细胞色素P450基因及其定量方法的研究
【摘要】:
细胞色素P450酶系又称作多功能氧化酶(MFO),是广泛存在于所有需氧生物中的一类代谢酶系,细胞色素P450基因起源于35亿年前的一个共同祖先,是最古老和最庞大的超基因家族之一,在生命的过程中,它对内源物质的代谢与转化或外源化合物的活化与降解等进行催化和调控。在昆虫基因组中大约有100个左右的P450s,它们的作用涉及生长、发育、取食等过程,其对异生物质的代谢特性导致了昆虫对杀虫剂的抗药性和对植物有毒物质的耐受性,它还参与了昆虫体内保幼激素、蜕皮激素和脂肪酸等内源化合物的合成与代谢。
家蚕(Bombyx mori)是鳞翅目昆虫的模式生物,本研究以家蚕为研究对象,对家蚕P450基因CYP305B1基因组序列进行了分析;通过对目前家蚕实时定量PCR研究中常用的内源参照基因进行分析,提出了新的定量PCR方法,并应用此方法,对家蚕和野蚕(Bombyx mandarina)部分P450基因进行了定量研究。本论文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家蚕P450基因CYP305B1的克隆及其结构分析
为了研究家蚕P450基因CYP305B1的结构,采用了反向PCR(inverse PCR)技术,克隆了家蚕CYP305B1基因的基因组DNA,经序列测定,拼接得到家蚕CYP305B1全基因序列,并与野桑蚕P450基因CYP305B1V1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CYP305B1和CYP305B1V1在5’UTR上游-400至-770之间370 bp的序列同源性只有40.4%;在第1内含子中,与家蚕相比,野桑蚕在翻译起始密码ATG上游-340之前多了330 bp的插入序列,而在-110至-340 bp间两者同源性也只有46.9%。这些结果为深入研究该基因的功能提供了信息。
2.实时定量PCR方法的比较研究
为了比较目前常用的内源参照基因actin-3、GAPDH、28s rRNA,在实验样品中加入IFP2基因的mRNA和DNA混合物,作为跟踪标定基因,测定了家蚕各组织中的actin-3、GAPDH、28s rRNA基因的转录水平。同时测定了后部丝腺中的FibH、FibL基因,中部丝腺Ser-1基因的转录水平,并对两种归一化方法进行了比较。
结果表明,actin-3、GAPDH、28s rRNA在家蚕各组织中的差异极大,A3基因在后部丝腺中转录水平最高(1,098),中肠最低(9.9);GAPDH基因的转录水平以脂肪体最高(10,475),中肠最低(6.57)。28S rRNA基因的转录水平以脂肪体最高(97,321),中肠最低(2,178)。
如用与actin-3、GAPDH、28s rRNA相比的相对表达结果,则后部丝腺中的FibH ,FibL基因,中部丝腺Ser-1基因的转录水平,相互之间差距较大。而应用加入IFP2基因的mRNA和DNA混合物作为跟踪标定基因测到的是实际转录水平,基因FibL和FibH在后部丝腺中的转录水平分别为106,453和192,029,Ser-1基因在中部丝腺中的转录水平为196,539。我们把同时加入mRNA和DNA混合物,作为跟踪标定基因的测定方法,称为双跟踪标定定量PCR,所得结果称为基因的表观转录活性。
3.杀虫剂诱导的P450基因的表观转录活性
应用双跟踪标定定量PCR方法,测定了野蚕和不同品种家蚕P450基因的表观转录活性。同时,测定了在杀虫剂敌敌畏和溴氰菊酯诱导下,家蚕L11和野蚕不同P450基因的表观转录活性。
结果表明,家蚕品种菁松中P450基因主要在中肠中有较高的转录,其次是脂肪体;家蚕品种皓月P450基因在丝腺中有较高转录;野桑蚕的P450基因的表观转录水平,以丝腺最高,其次是中肠。
在敌敌畏和溴氰菊酯诱导下,L11中肠的P450基因的转录水平上调最显著,其次是脂肪体。L11的P450基因以CYP9A19、CYP9A22显著上调。野桑蚕在溴氰菊酯诱导下,CYP9A19、CYP9A22均有显著上调,且达到较高转录活性,而在敌敌畏诱导下野桑蚕被测P450基因未检测到较高的转录水平。
4.氟化物诱导下家蚕P450基因的表观转录水平
应用双跟踪标定定量PCR方法,测定了家蚕在NaF诱导下的P450基因的表观转录活性。结果表明,CYP9A19,CYP9A22在中肠中具有较高表观转录活性,而CYP305B1,CYP4M5则在脂肪体中有较高表观转录活性。
实验表明,NaF诱导下的时间曲线有组织特异性,我们把中肠、脂肪体的诱导称为正向诱导,这反映了家蚕对NaF的抵抗作用,把马氏管中的诱导称为反向诱导,这反映了NaF对家蚕的毒害作用。并由此提出了在今后家蚕抗性研究中应综合考虑这两方面因素的新观点。
|
|
|
|
1 |
于彩虹,高希武;棉铃虫细胞色素P450 CO差光谱的测定[J];昆虫学报;2005年02期 |
2 |
岳丽娜;杨亦桦;武淑文;吴益东;;棉铃虫P450基因CYP6AE12和CYP9A18的克隆与mRNA表达水平[J];昆虫学报;2007年03期 |
3 |
刘小宁,史雪岩,梁沛,高希武;应用毛细管气相色谱法检测棉铃虫细胞色素P450 O-脱甲基活性[J];昆虫知识;2004年03期 |
4 |
陈枢青,孙红颖,赵鲁杭;细胞色素P450 2D6等位基因CYP2D6C的特异扩增法测定[J];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1999年02期 |
5 |
许华夏,李培军,刘宛,宋玉芳;生物细胞色素P450的研究进展[J];农业环境保护;2002年02期 |
6 |
邱星辉,冷欣夫;细胞色素P450在植物与昆虫相互关系中的作用[J];昆虫知识;2002年01期 |
7 |
邱星辉,冷欣夫;细胞色素P450与除草剂抗性转基因植物[J];生命科学;2002年03期 |
8 |
谭洪玲;杨明会;王宇光;马增春;高月;;大鼠原代肝细胞培养方法的建立[J];中国应用生理学杂志;2006年04期 |
9 |
王潇;刘华;白洁;;细胞色素P450调节肝脏药物代谢的途径[J];生物技术通报;2009年07期 |
10 |
汪爱今,钱瑛,钱羽力,余应年;人细胞色素P450 2C9 cDNA的克隆、鉴定及真核细胞表达重组质粒的构建[J];癌变畸变突变;1998年04期 |
11 |
陶恩祥,刘焯霖,陈彪,潘锡榜;中国人细胞色素P450_2D_6基因多态性[J];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1998年01期 |
12 |
林俊芳,郭丽琼,郑学勤,毛业定,陈如凯,VickyBuchana-Wollaston;油菜叶片衰老相关基因的分离细胞色素P450 cDNA的克隆和序列分析[J];农业生物技术学报;1999年01期 |
13 |
邱星辉,何凤琴,李梅;细胞色素P450介导的昆虫抗药性[J];生命的化学;2003年04期 |
14 |
李梅;曾凡荣;;链霉菌细胞色素P450研究进展[J];微生物学通报;2008年07期 |
15 |
胡红芳;杨丽丽;李晓芳;高志贤;程义勇;吴大成;;梯度离心法制备鸡肝微粒体方法的建立[J];中国应用生理学杂志;2009年04期 |
16 |
朱剑;余潮;阎新;官杰;朱友林;;细胞色素P450与除草剂代谢[J];植物生理学通讯;2007年01期 |
17 |
尹洪银;张春玲;于江;李宁;高希宝;;纳米金及其标记细胞色素P450的近红外荧光性质的研究[J];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2007年11期 |
18 |
李劼慧;徐建军;;细胞色素P450 4F2基因多态性的研究进展[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11年06期 |
19 |
邱星辉,冷欣夫;细胞色素P450的多样性[J];生命的化学;1997年06期 |
20 |
赵剑,杨文杰,朱蔚华;细胞色素P450与植物的次生代谢[J];生命科学;1999年03期 |
|
|
|
|
|
1 |
艾均文;孟繁利;谈顺友;薛宏;何行健;黄仁志;赵玉文;;顺应蚕桑产业发展要求 推进湖南家蚕品种改良[A];华东·华中地区第十二次蚕种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
2 |
陈登松;胡兴明;李德臣;吴凡;;我所育成的家蚕品种性状[A];华东·华中地区第十二次蚕种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
3 |
吴立娜;赵巧玲;夏定国;裘智勇;唐顺明;沈中元;沈兴家;郭锡杰;;氰戊菊酯和杀虫双诱导家蚕两种解毒酶的变化[A];中国蚕学会第八届暨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家(柞)蚕遗传育种及良种繁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
4 |
叶夏裕;冯家新;;全国2001~2010年审定通过的家蚕新品种调查[A];华东·华中地区第十二次蚕种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
5 |
魏国清;赵小明;刘朝良;;家蚕限性育种研究进展[A];中国蚕学会第八届暨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家(柞)蚕遗传育种及良种繁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
6 |
黄衍峰;林宝义;吴海平;;家蚕新品种审定与历年结果分析[A];中国蚕学会第六届家蚕和柞蚕遗传育种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
7 |
顾家栋;闭立辉;祁广军;陆瑞好;罗坚;韦博尤;蒙艺英;黄玲莉;卢德;陈枝;莫云霞;;家蚕品种“桂蚕2号”育成[A];中国蚕学会第六届家蚕和柞蚕遗传育种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
8 |
蔡明文;姜振;司马杨虎;徐世清;;利用分子标记技术对家蚕亲缘关系及杂种优势的研究[A];中国蚕学会第六届家蚕和柞蚕遗传育种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
9 |
顾家栋;闭立辉;祁广军;陆瑞好;苏红梅;罗坚;韦博尤;蒙艺英;黄玲莉;卢德;陈枝;莫云霞;;家蚕品种“桂蚕2号”选育研究[A];华东·华中地区第十二次蚕种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
10 |
张凤林;娄齐年;周丽霞;王安皆;聂磊;王娜;华丽峰;于振诚;;我国现行主推两对家蚕品种的通比试验[A];华东·华中地区第十二次蚕种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