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羊膜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实验研究

凌伟华  
【摘要】: 研究背景 脑血管病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其中最常见的是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病率占脑血管病的70%以上,常造成人类中枢神经系统大量神经细胞缺失和神经网络受损,导致患者长期神经功能障碍。脑血管疾病的治疗目前无特殊有效的方法。干细胞技术的发展,为治疗甚至治愈脑血管病提供了可能。既往以为,成年中枢神经元一旦受到损伤而死亡,就永远不会再生。目前的研究表明,人的大脑有许多区域都存在内源性神经干细胞,在正常状态下,这些内源性神经干细胞处于静息状态。一旦受到受到缺血缺氧等刺激,静息态的内源性神经干细胞即可发生增殖,并向缺血损伤区迁移、分化,以试图替代受损的神经元。但内源性干细胞对脑组织的修复作用非常有限。这与内源性干细胞的数量不足、缺血局部炎性微环境不利于内源性干细胞的生长等原因有关。目前的研究重点转向于移植外源性神经干细胞,其中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 MSCs)是目前备受关注的一类具有多向分化能力的成体干细胞,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 BMSCs)因成功避开了胚胎干细胞来源缺乏、伦理道德、法律限制等问题,在实验研究中成为热点。但传统的取骨髓方法给患者带来一定的痛苦,且骨髓中干细胞的数量和分化能力随年龄的增长而降低,因此,寻找一种可替代BMSCs的种子细胞已引起了人们的关注。羊膜组织来源丰富,不存在伦理道德和法律问题,且研究表明羊膜间充质细胞(human amnion membrane mesenchymal stem cells, hAMSCs)免疫表型与BMSCs相似,具免疫源性低、扩增能力强等优势,是一种理想的再生医学领域的种子细胞来源。 目的: 建立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探讨不同途径移植hAMSCs对脑缺血损伤的作用及其可能的机制;探讨使用抗炎药物以后对于改善干细胞的生长环境、促进干细胞生长的意义。 方法: (1)将胎盘组织经酶消化和贴壁培养获得的细胞,用免疫荧光标记、流式细胞仪检测分析其表型和神经生物学特性。 (2)将hAMSCs与T淋巴细胞共培养,通过3H-TdR掺入、β液闪技术分析hAMSCs对淋巴细胞、T细胞的免疫刺激作用。 (3)线栓法制备大鼠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于缺血后24小时分别通过侧脑室、尾静脉移植hAMSCs,并在脑缺血后2周、4周时完成mNSS评分,免疫荧光检测BrdU阳性细胞的表达;缺血1周时测定脑梗死体积,评价不同途径移植的效果。 (4)利用人工合成E-选择素的抗粘附作用,观察应用人工合成E-选择素后,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大鼠脑组织及血清中炎症因子TNF-α、IL-1β的含量变化,检测局部微环境改善后内外源性干细胞的表达情况生长情况。 结果: (1)由胎盘分离得到的细胞具有与BMSCs相似的形态和细胞表面标志,免疫荧光标记和流式细胞仪检测显示该群细胞表达CD29、CD44、CD105,不表达CD34、CD19、CD106、HLA-DR和CD105。经诱导后细胞表达神经细胞特异性标记物NSE、GFAP。 (2)hAMSCs对淋巴细胞的增殖具有抑制作用,并且随着加入hAMSCs浓度的增加,其抑制作用越强;hAMSCs可抑制免疫排斥反应中Th1型细胞的作用,降低免疫排斥反应的发生。显示hAMSCs具有免疫调节特性。 (3)不同途径移植后,hAMSCs在局部存活分化,有效改善动物神经功能,侧脑室移植效果好于尾静脉移植。其作用机理可能与干细胞分泌神经营养因子有关。 (4)应用人工合成E-选择素后大鼠脑组织与血清中TNF-α、IL-1β的含量减少,外源性干细胞表达增强,动物神经功能改善。 结论: hAMSCs来源丰富、免疫源性低、扩增能力强,能有效促进动物神经功能恢复,是理想的再生医学领域的种子细胞来源。早期抗炎治疗能促进干细胞的增殖,对临床治疗脑缺血性疾病具有指导意义。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邢新;郭恩覃;;中性白细胞与缺血再灌注损伤[J];中华烧伤杂志;1996年02期
2 卢绮萍;吴在德;;缺血再灌注细胞凋亡时空特点及基因调控[J];中华实验外科杂志;1998年06期
3 惠慰,桂永浩,陈张根,贾兵,钟慧;体外循环术中血管紧张素Ⅱ和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关系[J];国外医学.心血管疾病分册;2001年02期
4 包国强,马庆久,鲁建国,赖大年;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早期一氧化氮的变化及其作用[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3年13期
5 张乃君;异丙酚对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J];武警医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6 苏明;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理与治疗[J];中国科技信息;2005年09期
7 王楠;马庆久;鲁建国;褚延魁;赖大年;;缺血后处理对大鼠移植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J];中华外科杂志;2005年23期
8 唐细兰;王延东;吴伟;黄楚龙;;益气明目口服液对缺血再灌注损伤鼠视网膜电图的影响[J];中国药学杂志;2006年04期
9 吴素焕;李利平;武变瑛;徐月清;周文英;冯天铸;牛培;孙伟;;血府逐瘀汤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的研究[J];河北职工医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10 郭徽;邹晓防;尹靓;赵京禹;;异丙酚对大鼠肠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研究[J];宁夏医学杂志;2006年08期
11 徐德民;赵强;夏利民;赵军;郑世营;;缺血再灌注损伤诱导大鼠心肌细胞凋亡的实验研究[J];中国临床医学;2006年04期
12 丁伟;李向农;侍阳;;肝内门-体分流与缺血再灌注损伤[J];肝胆外科杂志;2006年06期
13 李海波;高健美;李建春;;四君子汤对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自由基代谢影响的实验研究[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7年02期
14 海广范;詹合琴;许华;李荣耀;牛秉轩;;nmhaFGF对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不同时间血尿素氮肌酐和尿蛋白含量的影响[J];新乡医学院学报;2007年05期
15 毕伟;李锰;阎庆辉;张彦荣;王志波;蔡建辉;;抗氧化剂mTHC对大鼠脏器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拮抗作用[J];山东医药;2007年20期
16 丁美萍;封菲;胡海涛;;葛根素对脑缺血再灌注后核因子kappaB表达的影响[J];中国中药杂志;2007年23期
17 谢赟;王绵;;AMPK与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J];国际病理科学与临床杂志;2007年06期
18 梁力建;胡文杰;;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发生机制及防治[J];肝胆外科杂志;2008年01期
19 徐广民;陶国才;易斌;;异氟烷对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时细胞间黏附分子-1表达的影响[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8年03期
20 李永慧;李胜建;王电烨;;缺血后处理对大鼠缺血再灌注心肌的保护作用[J];山西医药杂志(下半月刊);2008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涛;张虹;李贵刚;胡维琨;;地塞米松对大鼠缺血再灌注损伤视网膜中葡萄糖转运蛋白—1表达的影响[A];中华医学会第十二届全国眼科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7年
2 郑卫红;钱京萍;;阿斯咪唑对大鼠离体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A];第七届海峡两岸心血管科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3 刘修恒;陈晖;詹炳炎;周江桥;祝恒成;陈志远;;缺血后处理对肾缺血再灌注损伤炎症的影响[A];第十五届全国泌尿外科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4 刘敏;张炜;顾民;吕强;徐东亮;韩志坚;;Eritoran对大鼠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A];第十六届全国泌尿外科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5 刘德强;赵德化;盛宝恒;;呋喃二氢吡啶Ⅰ对离体兔心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A];第二届全国心功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1990年
6 姚洁洁;詹维伟;陈林;刘振华;陈曼;周建桥;;超声造影评估兔缺血再灌注损伤肾皮质与锥体血流灌注差异[A];第二届长三角超声医学论坛暨2009年浙江省超声医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9年
7 方显明;杨建设;肖柳华;刘钧超;;益心脉颗粒对缺血再灌注损伤心肌超微结构保护作用的研究[A];第五次全国中西医结合血瘀证及活血化瘀研究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1年
8 李俊龙;孙则禹;陈明;张古田;顾晓箭;;红景天甙对大鼠肾脏热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的试验研究[A];第五次全国中西医结合泌尿外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5年
9 姚俊岩;李士通;;异丙酚与缺血再灌注损伤[A];2006年中华医学会全国麻醉学术年会知识更新讲座[C];2006年
10 王祖峰;温端改;侯健全;严舂寅;欧阳骏;浦金贤;潘浩;;慢病毒介导的iNOS siRNA对大鼠肾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A];第十五届全国泌尿外科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曹泽玲;靶向PPARγ抗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特征[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05年
2 金欢胜;HSP70介导肾脏缺血预适应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05年
3 刘凤鸣;巯甲丙脯酸停跳液对低温缺血再灌注离体兔心的保护作用[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1992年
4 贺晓楠;腺苷对缺血再灌注心肌的保护作用[D];吉林大学;2007年
5 江浪清;缺血后处理对同种异体大鼠胰腺移植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中南大学;2008年
6 张召辉;缺血后处理对大鼠移植胰腺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09年
7 吴锦波;促红细胞生成素在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保护性作用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09年
8 李舒媛;聚集素蛋白(Clusterin)在心脏移植冷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保护作用与机理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9 王梦嵽;Exendin-4对大鼠皮质神经元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内质网相关性细胞凋亡的影响[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10 李寒;开放MitK_(ATP)通道对缺血再灌注心肌保护作用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韦克;亚低温对兔小肠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的研究[D];广西医科大学;2005年
2 安肖霞;抑肽酶对肺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3 高颖;兔心肌缺血与再灌注过程对心电图QRS合值及心肌酶的影响[D];新疆医科大学;2006年
4 李侠;异丙酚对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的实验与临床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07年
5 许建新;NF-κB抑制剂对大鼠肺移植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D];福建医科大学;2008年
6 俞炜;甲基强的松龙在心内直视手术中的应用[D];山西医科大学;2009年
7 靖智利;七氟醚对大鼠急性肾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D];中南大学;2009年
8 杨铁军;灯盏细辛对大鼠肾冷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的影响[D];郑州大学;2005年
9 林科灿;肝动脉复流时机对大鼠肝内胆管上皮细胞缺血再灌注后超微结构的影响[D];福建医科大学;2005年
10 何燕;巴戟天正丁醇提取物对缺氧复氧乳鼠心肌细胞凋亡的影响[D];郑州大学;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万同己;缺血再灌注损伤的药物干预[N];中国医药报;2004年
2 梁日欣 肖永庆 高伟;川芎内酯A具抗心肌缺血作用[N];中国医药报;2005年
3 张茨;扭转的睾丸切还是保——医生有新说[N];健康报;2005年
4 燕海霞 王忆勤 李福凤;川芎嗪在肾脏病中应用前景看好[N];中国医药报;2005年
5 本报记者  林智岚 谢振华 何彪 康金龙 黄金清 黄建林 姚瑾 何金 邱锦溪 李绍鹤 刘美桢;海西建设中的福建妇女[N];福建日报;2006年
6 张中桥;西京医院首次建立神经干细胞移植实验模型[N];中国医药报;2006年
7 杨嘉珍欧阳作宪;葛根素对脑细胞损伤有保护作用[N];中国中医药报;2008年
8 徐杰 窦若兰 蒋与刚;丹参肠内营养对危重患者肠屏障功能有保护作用[N];中国医药报;2006年
9 罗刚;肾脏衰老研究多点突破[N];健康报;2006年
10 衣晓峰;麻醉药帮助脑复苏[N];健康报;2007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