纤维蛋白原异常的临床和基础研究
【摘要】:
纤维蛋白原分子是由Aα、Bβ和γ链通过29对二硫键连接而成的六聚体,分子量为340 kDa。纤维蛋白原3条肽链分别由簇集于4q28-4q31约50 kb内的3个独立基因FGA、FGB和FGG编码。纤维蛋白原分子有个基本功能:一是,作为血小板膜糖蛋白IIb/IIIa的受体,参与血小板的活化聚集;二是,在凝血酶作用下,从纤维蛋白原转化为纤维蛋白凝块。然而,目前对于纤维蛋白原的代谢尚有许多未解之处。通过对纤维蛋白原异常特别是遗传性纤维蛋白原缺陷的研究,有助于深入了解纤维蛋白原功能和代谢。纤维蛋白原异常通常分为高纤维蛋白原血症、低纤维蛋白原血症、无纤维蛋白原血症、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和低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5种类型。我们在工作中发现高纤维蛋白原血症、低纤维蛋白原血症和低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患者各一例,我们对其病因和发病机制进行了初步研究。
一、高纤维蛋白原血症对凝血时间的影响
目的诊断一例Turner综合征合并有肝细胞肝癌患者;证实高纤维蛋白原血症致凝血时间延长。方法根据凝固法原理检测患者手术前后血浆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 )和凝血酶时间(TT);运用Clauss法、免疫比浊法和Western blot分析血浆中纤维蛋白原水平;PCR扩增编码纤维蛋白原三肽链基因(FGA、FGB和FGG)的所有外显子以及外显子和内含子交界区,并直接测序分析;免疫组化法分析癌组织中纤维蛋白原的表达;免疫法检测患者血浆皮质醇、白介素-6和可溶性组织因子(sTF)的浓度。结果癌组织中纤维蛋白原的表达高于对照;手术前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抗原和活性分别为15.1±0.3 g/l和14.4±0.8 g/l。手术前血浆中纤维蛋白原及其组分和代谢产物泳动速率与正常对照比较无差异,而灰度明显加深。基因测序未发现碱基改变。血浆IL-6、皮质醇水平和sTF明显高于对照。血浆中纤维蛋白原被吸附逐渐降至正常后,延长的APTT、PT和TT值逐渐恢复正常。肿瘤被切除后,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延长的凝血时间和升高的炎症因子均降至正常。结论Turner综合征合并有巨块型肝癌诊断明确;巨块型肝癌和高血浆IL-6和皮质醇水平是高纤维蛋白原血症的原因;高纤维蛋白原导致APTT、PT和TT值明显延长;高纤维蛋白原延长PT和TT值的作用被高血浆组织因子水平削弱。
二、纤维蛋白原Aα链Arg16His突变致遗传性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
目的对一例遗传性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家系进行表型和基因型分析。方法采集家系3代6人外周血,血凝仪检测APTT、PT和TT。纤维蛋白原活性和抗原分别用Clauss法和免疫比浊法检测,western blot分析血浆纤维蛋白原及其片断分布。PCR扩增纤维蛋白原基因FGA、FGB和FGG所有外显子及其侧翼序列,PCR产物纯化后直接测序。结果先证者APTT、PT正常,TT明显延长;纤维蛋白原抗原正常,活性降低;先证者母亲和胞姐表型与之相似。基因分析显示先证者纤维蛋白原FGA基因2号外显子G1233→A杂合碱基改变(密码子CGT→CAT),导致Arg16His错义突变,该突变源于母系。结论纤维蛋白原Aα链Arg16His杂合错义突变是遗传性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的分子基础。
三、纤维蛋白原Bβ链基因4个碱基插入突变导致遗传性低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
目的对一例遗传性低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家系的病因和发病机制进行初步研究。方法采集家系4代16人外周血,血凝仪检测APTT、PT、TT和纤维蛋白原活性(Clauss法);免疫比浊法和ELISA法检测纤维蛋白原抗原;Western blot分析纤维蛋白原抗体的特异性和血浆纤维蛋白原γ链的表达;PCR扩增纤维蛋白原基因并直接测序。结果先证者的凝血时间明显延长:APTT 76.5 sec (N 28-40 sec), PT 79.5 sec (N 11-14.5 sec), TT 79.1 sec (N 14-21 sec);纤维蛋白原活性无法检测,抗原量0.43 g/l (N 2.0-5.0 g/l);家系其他成员的APTT、PT和TT值均正常,先证者父亲、母亲、胞弟和儿子的血浆纤维蛋白原活性比正常对照略低。基因分析发现先证者FGB exon 2核苷酸2819~2820之间插入GTTT,该突变为纯合改变,导致纤维蛋白原分子Bβ链在40位氨基酸处发生移码并在50位氨基酸处提前终止,该突变在先证者父母亲、胞弟和儿子为杂合状态。纤维蛋白原抗体特异性鉴定结果显示羊抗人纤维蛋白原γ链C末端多克隆抗体仅与γ链反应。Western blot分析:在还原性条件下,纤维蛋白原γ链的表达量与正常一致;在非还原性条件下,在148 KDa处的条带灰度稍强于对照。结论FGB GTTT插入突变致纤维蛋白原Bβ链框移是遗传性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的分子基础。
|
|
|
|
1 |
王曰宏;程治平;;纤维蛋白溶解系统[J];生理科学进展;1965年04期 |
2 |
邓立群;周北平;温重秋;端义坤;;抗人纤维蛋白原及其降解产物单克隆抗体的研制[J];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1990年02期 |
3 |
王小良;韩剑秋;郭伟明;刁武萍;陈延;张天仁;;纤维蛋白原制剂灭活病毒工艺的初步研究[J];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1993年03期 |
4 |
王雪青,刘乃奎,董林旺,常英姿,唐朝枢,苏静怡;纤维蛋白原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生中的作用[J];中国动脉硬化杂志;1995年02期 |
5 |
黄淑田,赵彩虹,王维慧,王友桂;冠心病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及其亚组分浓度变化[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1998年03期 |
6 |
魏春华,朱新臣,石军锋,杨玉坤,马荣耀;降纤酶对脑梗死急性期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的影响:随机、双盲、对照的II期临床研究[J];中国临床康复;2004年31期 |
7 |
霍红梅,张志琳,钱建军;苏州地区健康人群β-纤维蛋白原455G/A、-148C/T基因多态性频率及与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的关系[J];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2004年04期 |
8 |
林粤,王北宁,韩玲霞,张岳晔;生理盐水替代血浆稀释液检测纤维蛋白原的结果评价[J];华北国防医药;2005年04期 |
9 |
赵瑛,李蔚,陆艳芹,郝丽莉,郭丽萍;天然慢性气虚血瘀模型的研究[J];中医药学报;2005年05期 |
10 |
徐妹芳;黄敏;;蕲蛇酶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38例[J];蛇志;2005年04期 |
11 |
赵静;;中青年脑梗死与颈动脉斑块及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的关系[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7年07期 |
12 |
刘均如;;缓冲剂在凝血仪内的摆放位置对纤维蛋白原测定结果的影响[J];血栓与止血学;2008年05期 |
13 |
苗青;王菲;周媛;孙静;;急性脑梗死患者血糖、纤维蛋白原水平与预后关系研究[J];中华全科医学;2009年03期 |
14 |
胡安义;陈生立;;丹红注射液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清hs-CRP、Fg表达的影响[J];浙江中医杂志;2009年07期 |
15 |
孙秋云;张临洪;;奥扎格雷钠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J];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2009年06期 |
16 |
王飞霞;;C反应蛋白、纤维蛋白原及血小板参数与脑梗死面积的相关性研究[J];社区医学杂志;2009年23期 |
17 |
张延军;;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纤维蛋白原、C-反应蛋白检测的意义[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1年14期 |
18 |
A. A. CERVINSKIJ;王顺祥;;纤维蛋白溶解性出血[J];山西医药杂志;1964年01期 |
19 |
邹典斌,李锦堂;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并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1例报告[J];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1986年02期 |
20 |
杨振修,杨倩英,王小康;检测体液内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的胶乳凝集试验[J];现代免疫学;1987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