吞噬细胞NADPH氧化酶p22~(phox)活性与高血压左室重构的相关性研究
【摘要】:
目的:研究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外周静脉血中吞噬细胞NADPH氧化酶p22phox亚单位mRNA表达活性,血清总抗氧化能力(TAOC),血清丙二醛(MDA)水平的变化情况,并检测以上各指标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左室重构的相关性,初步探讨NADPH氧化酶活性增加导致的氧化应激在高血压心室重构发病中的作用。
方法:收集我院住院以及门诊病人中EH患者61例,一周内未用过降压药物治疗,记录患者的姓名,性别,年龄,身高,体重,高血压时限,收缩压(SBP),舒张压(DBP),脉压(PP)水平,根据身高,体重计算出体表面积(BSA)及体重指数(BMI)。同时收集我院住院及门诊血压正常个体18例为对照组(control),所有研究对象均行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查,测定各项超声学指标,记录室间隔厚度(IVST),左室后壁厚度(LVPWT),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Ds),EF值,根据各项超声指标,计算出左室重量LVM。(LVM,g)=0.8×1.04(IVST+LVPWT+LVEDd)3 ? LVEDd3 +0.6,体表面积采用Stevenson公式:体表面积(m2)=0.0061×身高(cm)+0.0128×体重(kg)-0.1529,左室重量指数LVMI=LVM/BSA。同时采其空腹静脉血6ml,2ml测定血清中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尿素氮(BUN),肌酐(CR),尿酸(UA),空腹血糖(FBG),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其余4ml静脉血各取2ml置于肝素抗凝管及非抗凝管,立即进行吞噬细胞、总RNA提取,以及RT-PCR反应,根据凝胶电泳目的条带和内参条带的灰度比表示p22phoxmRNA表达活性的强弱。非抗凝管中分离出的血清分别采用ABTS法测定TAOC,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血清MDA水平。EH患者按照血压水平不同分为EH1,EH2,EH3共3组,按照是否合并心室肥厚分为单纯EH组和EH合并LVH组。
结果:1.原发性高血压组(EH)较血压正常对照组SBP,DBP,TC ,UA,IVST,LVPWT,明显增高,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分别为0.048,0.026,0.018,0.028,0.042,0.047;P均0.05);EH合并LVH组较单纯EH组TC增高,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
2.EH组较对照组吞噬细胞NADPH氧化酶p22phoxmRNA表达活性增加,血清TAOC水平降低,血清MDA水平增加,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分别为0.004,0.000,0.005, P0.05)。
3.EH合并LVH组较单纯EH吞噬细胞NADPH氧化酶p22phoxmRNA表达活性升高,MDA浓度升高,TAOC下降,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分别为0.020,0.025,0.009,P0.05)。
4.EH2、EH3组较EH1组,NADPH氧化酶p22phox mRNA表达活性明显增加,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分别为0.007,0.001,P0.05),EH2、EH3两组之间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667,P0.05);MDA浓度在EH3组较EH1、EH2组明显升高,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分别为0.010,0.017,P0.05),EH1、EH2组二者之间MDA水平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300,P0.05);EH组不同组别之间TAOC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
5.LVMI随着吞噬细胞NADPH氧化酶p22phoxmRNA表达活性的增加而增加,二者呈正相关,(r=0.707,P0.05);LVMI与MDA呈正相关,(r=0.591,P0.05);LVMI与TAOC呈负相关,(r=-0.245,P0.05),其中LVMI与p22phoxmRNA表达的相关性最佳,优于MDA及TAOC。
6.吞噬细胞NADPH氧化酶p22phox mRNA的多因素相关分析提示,p22phox mRNA表达与SBP,PP,UA,TC呈正相关,(r=0.251,0.261,0.263,0.282, P均0.05),与hs-CRP有正相关趋势,但相关系数检验无统计学意义(r=0.151,P0.05),与DBP,BUN,CR,TG,LDL,HDL无明显相关性(r=0.104,-0.060,-0.129,0.083,0.019,-0.007,P均0.05)。
结论:1.原发性高血压组较血压正常对照组NADPH氧化酶p22phoxmRNA表达活性增加、MDA水平升高、血清TAOC水平降低,提示高血压患者体内氧化应激水平增加,此三者联合是判断氧化应激水平增加的良好的预测指标。
2.LVMI随着吞噬细胞NADPH氧化酶p22phoxmRNA表达活性以及MDA水平的增加而增加,提示高血压患者体内氧化应激水平增高与左室重构相关,表明氧化应激参与了原发性高血压及高血压性左室重构的发生发展。
3.LVMI与p22phoxmRNA表达的相关性优于MDA及TAOC,因此在导致氧化应激水平增加的诸因素中,NADPH氧化酶活性增加导致的氧化应激在高血压性左室重构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
|
|
|
1 |
刘志跃,王庆书,高金娥,王金锐;心梗患者血流动力学改变对左室重构的影响[J];中国病理生理杂志;2000年10期 |
2 |
张富兴;影响高血压病左室重构的因素探讨[J];武警医学;2001年07期 |
3 |
王圣,孙翠芳,李新明,刘宇飞,丁彦春,曲鹏;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清PⅢP浓度的变化与左室重构的关系[J];海南医学;2005年05期 |
4 |
张翔;张彤;李文;刘超;杨俊;;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对左室重构和心功能的影响[J];中国现代医生;2008年06期 |
5 |
冯春光;贾三庆;藤一星;宁静;王雷;张宇晨;沈璐华;顾复生;付强;;三维超声评价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后左室重构[J];中国临床医学;2009年05期 |
6 |
杨珍旭;妊娠生理负荷对左室重构和收缩力的影响[J];国外医学.心血管疾病分册;1998年02期 |
7 |
王成山,方明,彭健,彭澍;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基因多态性等多个因素与高血压左室重构的Logistic回归分析[J];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2004年02期 |
8 |
张莉;刘丰;;肝细胞生长因子对急性心肌梗死后左室重构的预测作用[J];心脏杂志;2010年02期 |
9 |
叶平;王士雯;;急性心肌梗死后左室重构与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J];国外医学(老年医学分册);1996年05期 |
10 |
徐默玲;急性心肌梗死后左室重构相关因素探讨[J];心功能杂志;1998年01期 |
11 |
张洁,李新明,尹德录,韩建明,章志娟;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对心肌梗塞后左室重构及心功能的应用价值[J];镇江医学院学报;2000年03期 |
12 |
黄磊;高血压左室重构临床新进展[J];国外医学(生理、病理科学与临床分册);2003年01期 |
13 |
翟莉,何建国,黄岚;左室重构与左心功能[J];武警医学;2000年08期 |
14 |
刘相东,齐华阁;急性心肌梗死后左室重构的对策[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00年07期 |
15 |
董丽华;董涛;;急性心脑梗死后左室重构的临床观察[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7年06期 |
16 |
范利;急性心肌梗死后左室重构的观察[J];解放军医学杂志;1998年02期 |
17 |
成官迅;陈维翠;阎静;;高血压与糖尿病心肌病左室重构的影像学评价[J];武警医学;2014年03期 |
18 |
薛玉增,王晓华,任海舟,郭文海,孔静博;急性心肌梗死晚期再灌注对左室重构及心功能的影响[J];中国综合临床;2004年08期 |
19 |
管敏,朱阿丽,周晓东,穆新英,许光瑜;定量组织速度成像技术评价急性心肌梗死后左室重构的左室功能[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5年06期 |
20 |
姜玉凤;李燕;许丹;张春来;卢峰;纪征;孙淑娴;尚小明;姜玉如;;经冠状动脉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对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左室重构的影响[J];现代预防医学;2007年1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