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F-FDG和~(18)F-FLT在淋巴瘤诊治中的价值:实验研究及初步临床应用
【摘要】:
目的建立人淋巴瘤细胞株Raji体外摄取18F-FDG和18F-FLT实验研究的方法学,研究化疗药物对Raji细胞摄取18F-FDG的影响以及18F-FDG和18F-FLT PET/CT淋巴瘤显像的初步临床应用,探索两种PET显像剂在淋巴瘤诊治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1)在不同条件下测定淋巴瘤细胞株Raji对18F-FDG和18F-FLT的细胞结合率:细胞数量1×105~1×107/瓶;18F-FDG和18F-FLT的放射性活度1.85~29.6KBq;反应时间20~120min;葡萄糖浓度0~11.1mmol/L;(2)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法测定加入不同剂量100~1600ug/L美罗华和30~480ug/L长春新碱48h后细胞抑制率及IC50,测定加入IC50剂量的美罗华和长春新碱12、24及48h后18F-FDG细胞结合抑制率;(3)免疫组化染色测定Raji细胞GLUT-1阳性细胞表达率。(4) 6例淋巴瘤患者行18F-FDG和18F-FLT PET/CT检查,其中NHL 3例,HL 3例,均经活检病理确诊。分析18F-FDG和18F-FLT探及阳性病灶数及其最大标准摄取值(SUVmax)。
结果(1)每瓶1×107个细胞、加入3.7KBq18F-FDG、葡萄糖浓度在0~2.78mmol/L、作用100min,18F-FDG细胞结合率达到(50.42±1.07)%;每瓶1×107个细胞、加入3.7KBq18F-FLT、作用100min,18F-FLT细胞结合率达到(59.48±0.77)%;18F-FDG和18F-FLT的细胞结合率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2)美罗华浓度为100、200、400、800和1600μg/ml时,抑制率分别为(13.54±0.03)%、(13.53±0.01)%、(16.48±0.01)%、(15.05±0.01)%、(15.41±0.008)%;长春新碱浓度为30、60、120、240和480μg/ml时,抑制率分别为(76.80±0.01)%、(79.58±0.01)%、(84.98±0.01)%、(96.53±0.01)%、(97.38±0.003)%,IC50为29.17μg/ml。400μg/ml美罗华作用Raji细胞12、24、及48h后,18F-FDG细胞结合抑制率分别(10.05±0.010)%、(16.55±0.006)%和(12.44±0.010)%;29μg/ml长春新碱作用12、24、及48h后,细胞结合抑制率分别为(25.43±0.020)%、(51.85±0.002)%和(61.32±0.006)%;(3)免疫组化染色对照组Raji细胞GLUT-1阳性细胞表达率为(91.17±2.03)%,;美罗华干预后12、24及48h阳性细胞表达率分别为(80.47±0.69)%、(81.03±1.96)%(82.17±2.15)%;长春新碱组12、24及48h阳性细胞表达率分别为(42.9±3.15)%、(37.91±1.69)%(36.09±2.03)%。实验组阳性细胞表达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美罗华干预后,阳性细胞表达率随时间增长未见明显降低, 12、24及48h阳性细胞表达率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长春新碱阳性细胞表达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12h与24及48h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4和48h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59)。长春新碱作用于细胞后,GLUT-1阳性细胞表达率与18F-FDG细胞结合抑制率呈负相关(r=0.832,p=0.003),美罗华作用于细胞后,GLUT-1阳性细胞表达率与18F-FDG细胞结合抑制率无明显相关关系(p0.05)。(4)6例淋巴瘤患者18F-FDG和18F-FLT显像全部阳性,18F-FDG和18F-FLT均探及阳性病灶18处,18F-FDG SUVmax:3.21~12.17,平均SUV:7.04;18F-FLT SUVmax:2.14~6.56,平均SUV:4.0,18F-FLT阳性病灶探测数与18F-FDG的符合度为100%。
结论1. Raji细胞与18F-FDG和18F-FLT的结合率均与细胞数量、作用时间有关,与放射性活度无关;同等条件下,Raji细胞对18F-FLT的细胞结合率高于18F-FDG;2.美罗华在体外对Raji细胞的抑制作用轻微,长春新碱对Raji细胞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并随时间延长而增强,且与GLUT-1的表达相关;3.临床对淋巴瘤病灶的探测中18F-FLT与18F-FDG有较高的符合度,但是18F-FLT的图像质量略逊于FDG,SUV值偏低,与体外细胞结合实验结果不符。
|
|
|
|
1 |
陈阿梅;夏建东;江新青;吴梅;魏新华;;鼻咽喉头颈部淋巴瘤的影像与病理对照分析[J];中国CT和MRI杂志;2011年03期 |
2 |
白聪;吴秋珍;;胃MALT淋巴瘤的临床病理诊断及治疗探讨[J];中国医学工程;2011年07期 |
3 |
;[J];;年期 |
4 |
;[J];;年期 |
5 |
;[J];;年期 |
6 |
;[J];;年期 |
7 |
;[J];;年期 |
8 |
;[J];;年期 |
9 |
;[J];;年期 |
10 |
;[J];;年期 |
11 |
;[J];;年期 |
12 |
;[J];;年期 |
13 |
;[J];;年期 |
14 |
;[J];;年期 |
15 |
;[J];;年期 |
16 |
;[J];;年期 |
17 |
;[J];;年期 |
18 |
;[J];;年期 |
19 |
;[J];;年期 |
20 |
;[J];;年期 |
|
|
|
|
|
1 |
李红华;于力;高春记;王书红;靖域;薄剑;赵瑜;黄文荣;王全顺;;淋巴瘤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A];第12届全国实验血液学会议论文摘要[C];2009年 |
2 |
刘清峰;李晔雄;吴润叶;王朝阳;王维虎;亓姝楠;金晶;王淑莲;刘跃平;宋永文;刘新帆;余子豪;;早期鼻腔NK/T细胞淋巴瘤局部侵犯特点和靶区定义[A];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第七届全国中青年肿瘤学术会议——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中华肿瘤 明日之星”大型评选活动暨中青年委员全国遴选论文汇编[C];2011年 |
3 |
李红华;于力;高春记;王书红;境域;薄剑;赵瑜;黄文荣;王全顺;;淋巴瘤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A];第十一届中国抗癌协会全国淋巴瘤学术大会教育论文集[C];2009年 |
4 |
董鹏;王滨;崔慧;徐敏;辛顺宝;;淋巴瘤累及小肠系膜的螺旋CT特征探讨[A];第十一次全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术研讨会暨全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研究进展学习班资料汇编[C];2010年 |
5 |
张永红;;儿童非霍奇金淋巴瘤[A];第一届全国难治性淋巴瘤学术研讨会暨第二届全国多发性骨髓瘤学术研讨会(国家级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继续医学教育学习班)继续教育集[C];2007年 |
6 |
樊卫;;PET/CT在淋巴瘤中的应用进展[A];第十一届中国抗癌协会全国淋巴瘤学术大会教育论文集[C];2009年 |
7 |
郭春宝;王珊;金先庆;李长春;章均;代江涛;徐酉华;于洁;;淋巴瘤病人贫血状况评估[A];中国抗癌协会第七届全国小儿肿瘤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7年 |
8 |
彭卫军;蒋朝霞;;影像学新技术在淋巴瘤诊断及治疗中的应用[A];第十一届中国抗癌协会全国淋巴瘤学术大会教育论文集[C];2009年 |
9 |
赵小英;;淋巴瘤侵犯骨髓的诊断和预后[A];2007年浙江省血液病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7年 |
10 |
陈淑艳;满术千;李旭丹;叶荣明;;眼眶淋巴瘤CT和MRI诊断[A];2007年浙江省放射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7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