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种有机染料的双光子吸收效应和矢量光场Z-扫描表征技术研究
【摘要】:非线性光学发展至今主要集中于两个方面的研究:发展具有高灵敏度和高可靠性的非线性光学表征技术;寻找具备超快响应时间、超强非线性光学效应的材料。Z-扫描作为表征光学非线性的一种重要技术,具备装置简单、测量灵敏度高、可同时获得材料的非线性折射系数和非线性吸收系数的大小和符号等优点而广泛用于各种非线性光学材料的表征。针对Z-扫描技术研究者提出了各种改进方法来提高其测量灵敏度,拓展其测量内容,这些改进方法一般是用标量场激发。偏振作为光场的一个重要属性,在光与物质相互作用方面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矢量光场是一种偏振态空间分布各向异性的特殊光场,调控偏振态的分布可以得到各种新颖的焦场,如环状场、针形场、双焦点等。特殊的焦场会增强光与物质间相互作用,出现众多不同于标量光场的新颖效应,因此将矢量光场用于Z-扫描技术将是一种有益的尝试。另一方面有机染料材料作为一种新型的非线性光学材料,具有损伤阈值高、非线性光学效应强和超快响应时间等优点。金属酞菁配合物和卟啉作为两种重要的有机染料,在光限幅、3D微制造和荧光显微检测等方面有着极其重要的应用。本论文的主要创新点包括以下两部分:第一,表征了二层金属酞菁配合物M[Pc(OC8H17)8]2(M=Ce(1),Sm(2),Lu(3))系列和Donor-π-Acceptor型卟啉在飞秒脉冲光激发下的非线性吸收效应,并分析了两种材料产生非线性吸收效应的物理机制;第二,提出了矢量光场Z-扫描技术用于表征饱和吸收效应和三阶非线性折射效应,实验上通过矢量光场Z-扫描技术研究了二维体材料WS2的饱和吸收效应和石英晶体三阶非线性折射效应。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报道了三明治结构金属酞菁配合物和Donor-π-Acceptor型卟啉在飞秒激光激发下的非线性吸收效应并分析了其产生非线性吸收的物理机制。研究了三明治结构金属酞菁配合物稀土金属取代基不同时的非线性吸收变化,分析了影响其非线性吸收大小的原因,探讨了该类材料在光限幅等方面的应用。研究了新型卟啉的荧光和非线性吸收等相关性质,分析了产生这些现象的物理机制。2.矢量光场z-扫描技术的理论和实验研究。理论上分别给出了矢量光场z-扫描表征非线性饱和吸收和三阶非线性折射的位置z依赖的归一化能量透过率函数T(z)。实验上用矢量光场Z-扫描分别研究了类石墨烯层状材料WS2的饱和吸收效应和石英的三阶非线性折射效应。结果表明相比于传统标量光场Z-扫描技术,矢量光场Z-扫描技术提高了测量可靠性和灵敏度。
|
|
|
|
1 |
周玉芳,赵显,蒋民华,刘成卜;吡啶盐衍生物双光子吸收性质的理论研究[J];红外与毫米波学报;2002年S1期 |
2 |
方云团,沈廷根,谭锡林;双光子吸收效应对孤子和孤子对传输的影响[J];光学技术;2003年05期 |
3 |
孙元红,赵珂,王传奎;多维树枝状有机分子的双光子吸收特性[J];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2004年S1期 |
4 |
郭阳雪;王湘晖;李向平;郑加金;张桂兰;陈文驹;;3-羟基黄酮的双光子吸收特性研究[J];光电子·激光;2006年06期 |
5 |
崔昊杨;李志锋;马法君;陈效双;陆卫;;硅的间接跃迁双光子吸收系数谱[J];物理学报;2010年10期 |
6 |
孙懋琮;比较发光法与双光子吸收的特性[J];中国激光;1984年10期 |
7 |
朱振和;共振双光子吸收光谱的一种新方法[J];中国激光;1986年09期 |
8 |
戴作耀
,雷体仁;无多普勒双光子跃迁几率的计算[J];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1990年S1期 |
9 |
任爱民,封继康,赵显,刘春玲,苏忠民;反式二苯乙烯系列衍生物双光子吸收截面的理论研究[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01年07期 |
10 |
张学如,陈历学;双光子吸收三维数字光存储[J];物理;2001年01期 |
11 |
雷虹,黄振立,汪河洲,田玉鹏;双光子吸收光谱[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02年04期 |
12 |
刘旭峰,钟增培,许遵乐;2,4,5-三苯基咪唑类化合物的合成及其双光子特性[J];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5期 |
13 |
郭福全;孙小捞;熊飞;郭斌;梁浩;陈彪;张其锦;;双光子吸收材料二苯乙烯衍生物的合成及光谱性质[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09年09期 |
14 |
孙玉萍;刘纪彩;王传奎;;含时电离对分子动态双光子吸收截面的影响[J];光学学报;2009年06期 |
15 |
马竞;朱煜;杨开明;;应用飞秒激光双光子吸收还原金属离子[J];激光技术;2010年03期 |
16 |
吉彦;钱鹰;周志强;崔一平;;三腈基呋喃推拉型电荷转移分子的双光子吸收[J];化学学报;2011年20期 |
17 |
郭福全;谢富春;郭斌;梁浩;张其锦;唐火红;黄文浩;;二苯乙烯衍生物掺杂聚合物的双光子漂白三维光存储研究[J];中国激光;2011年11期 |
18 |
罗建芳;梁作芹;王宝;梁小龙;丁平;王筱梅;;双光子吸收效应研究新进展[J];苏州科技学院学报(工程技术版);2012年01期 |
19 |
莎燕;;双光子激光器[J];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1982年07期 |
20 |
陶荣甲;;双光子吸收产生消除多普勒加宽的光谱[J];激光与红外;1976年05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