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种典型纳米颗粒对土壤微生物及酶活性的对比研究
【摘要】:纳米颗粒种类繁多,而纳米银颗粒(AgNPs)、纳米氧化锌颗粒(ZnO NPs)和纳米富勒烯颗粒(nC_(60))是目前应用最多且最具代表性的纳米颗粒。大量纳米颗粒随着制造、使用和废弃过程中泄露到环境中,而土壤是纳米颗粒进入环境最主要的归宿。土壤中的微生物是地球上最为丰富多样的生物种群之一,土壤中的土壤酶对地球物质循环具有重要的作用,土壤微生物和土壤酶是土壤扰动的敏感性指标。因此研究纳米颗粒对土壤微生物和土壤酶的影响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将三种典型纳米颗粒(AgNPs代表金属纳米颗粒、ZnO NPs代表金属氧化物纳米颗粒和nC_(60)代表碳纳米颗粒)投入土壤中(同时设置对应的可溶离子及衍生物的试验对照),经过不同暴露浓度(0、1、10、100μg/g)和暴露时间(0、1、3、6、10、15天),测定三种土壤酶活性(脱氢酶、脲酶、磷酸酶),探究纳米颗粒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机理。结果显示纳米银颗粒和银离子对酶活性影响显著,并均与暴露浓度呈现显著相关性,中高浓度(10、100μg/g)的纳米银和银离子均可显著抑制土壤脱氢酶活性和脲酶活性,银离子的影响更为显著和急促,低浓度(1μg/g)的纳米银颗粒对脱氢酶活性具有轻微激发作用而低浓度的银离子具有轻微抑制作用。高浓度的纳米银颗粒对磷酸酶活性具有轻微抑制作用,而高浓度的银离子对磷酸酶活性具有显著抑制。纳米氧化锌颗粒和富勒烯颗粒对三种酶活性均无显著影响,而锌离子和富勒醇对土壤酶活性有着微小的影响。研究三种典型纳米颗粒对土壤微生物在不同暴露浓度(0、1、10、100μg/g)和暴露时间(0、3、15天)下的影响,结果显示三种典型纳米颗粒对土壤细菌丰度的影响大小排序为:AgNPsZnO NPsnC_(60)。通过研究不同处理(第0天加药前D.0、加药后第3天D.3.CK、D.3.AgNPs、D.3.ZnONPs、D.3.nC_(60)和加药后第15天D.15.CK、D.15.AgNPs、D.15.ZnONPs、D.15.nC_(60))下土壤细菌群落发现,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的排序为:D.0D.3.CK≈D.15.ZnONPs≈D.3.nC_(60)≈D.15.nC_(60)≈D.15.CK≈D.3.ZnONPsD.3.AgNPsD.15.AgNPs。通过对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变化的分析发现,纳米银颗粒处理组的细菌群落结构变化较大,随着培养时间Proteobacteria和Bacteroidete逐渐占据绝对优势,其他菌门占比逐渐变小,而其他处理组细菌群落结构变化不大。厌氧菌和好氧菌表现出相似影响,即均对培养环境的变化有一定的抵抗力,但是对AgNPs胁迫均敏感,对ZnO NPs有少量应激作用,对nC_(60)无明显反应。在胁迫较强的纳米银颗粒处理组中,革兰氏阳性菌的耐受能力高于革兰氏阴性菌。Cupriavidus、Bradyrhizobium、Pseudomonas、Bacillus、Nitrospira等参与氮循环的菌属对纳米颗粒的胁迫不敏感。通过对不同处理方式的土壤细菌群落进行差异性分析发现,影响土壤细菌群落的因素主要有培养时间和纳米颗粒胁迫的种类,与对照组相比,只有纳米银颗粒处理组的差异性明显,并且不同培养时间的样品之间也具有明显的差异。
|
|
|
|
1 |
罗晓艺;;“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的实验创新[J];生物学教学;2017年05期 |
2 |
周晶;姜昕;马鸣超;赵百锁;李俊;;长期施氮对土壤肥力及土壤微生物的影响[J];中国土壤与肥料;2016年06期 |
3 |
张秀平;;基于自动化设备技术的土壤微生物培育技术温室调控研究[J];自动化应用;2017年06期 |
4 |
朱永官;沈仁芳;贺纪正;王艳芬;韩兴国;贾仲君;;中国土壤微生物组:进展与展望[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7年06期 |
5 |
饶霜;卢阳;黄飞;蔡一霞;蔡昆争;;生物炭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研究进展[J];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2016年01期 |
6 |
袁琴琴;;生物炭对农田土壤微生物生态的影响[J];中国农业信息;2016年15期 |
7 |
周敏;;土壤微生物在促进植物生长方面的作用[J];南方农业;2014年33期 |
8 |
李菲;;土壤微生物的前世今生[J];大众科学;2018年07期 |
9 |
门惠芹;李凤霞;白璐;;宁夏土壤微生物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22期 |
10 |
孔凡彬;徐瑞富;谢国红;高扬帆;;烯酰吗啉对土壤微生物的安全性评价[J];湖北农业科学;2010年04期 |
11 |
徐永刚;宇万太;马强;周桦;;不同施肥制度对土壤微生物生态影响的评价[J];土壤通报;2010年05期 |
12 |
林先贵;陈瑞蕊;胡君利;;土壤微生物资源管理、应用技术与学科展望[J];生态学报;2010年24期 |
13 |
赵晓宇;张先成;王佳龙;孟立强;;土壤微生物资源在农业中的开发和利用[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9年04期 |
14 |
孔凡彬;杨义钧;徐瑞富;谢国红;;莠去津、氰草津对土壤微生物功能的影响[J];江苏农业学报;2008年01期 |
15 |
李志昆;;不同措施对草地土壤微生物的影响[J];养殖与饲料;2008年07期 |
16 |
褚海燕,卜元卿,林先贵,朱建国,谢祖彬,曹志洪,张华勇;外源镧对土壤微生物碳源利用的影响[J];农村生态环境;2003年01期 |
17 |
吴金水,肖和艾,陈桂秋,黄敏;旱地土壤微生物磷测定方法研究[J];土壤学报;2003年01期 |
18 |
谭周进,汤海涛,余崇祥;秸秆还田栽培晚稻土壤微生物动态研究[J];湖南农业科学;2001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