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n掺杂AgInZnS双峰纳米棒的制备
【摘要】:Mn:AgInZnS双峰纳米棒指的是往主体AgInZnS纳米棒中掺入Mn杂质离子而形成的掺杂型纳米晶。通过对掺杂元素进行调控,可以得到荧光性能可控的Mn:AgInZnS双峰纳米棒。本文围绕AgInZnS发光纳米棒的制备方法、荧光调控、掺杂为主线,展开了如下研究:提出了两种制备AgInZnS纳米棒的方法热注入法和阳离子反向注入法,并比较了两种方法制备纳米棒的优缺点。结果显示阳离子反向注入法制备的纳米棒其发光波长和发光强度都易于控制,易于后期掺杂Mn杂质。探究了阴离子S的注入温度对纳米棒荧光的调控,发现纳米棒在不同的注入温度下,其尺寸,荧光均有差异。研究了Ag前驱体、Zn前驱体的投料量对纳米棒的影响,随着Ag前驱体的减少,纳米棒荧光蓝移,其尺寸减小,进而变成零维纳米晶即量子点;而随着Zn前驱体投放量的增加,纳米棒的荧光蓝移。同时比较一窝法与热注入法制备出来的纳米晶形状,可以得出前驱体S的后期注入是形成纳米棒的关键。基于AgInZnS纳米棒的合成,通过后期低温注入Mn前驱体,进一步合成了Mn:AgInZnS双峰荧光纳米棒。提出新的Mn前驱体制备方法,此方法制备的Mn前驱体容液易于长期存储和多次使用,不必担心Mn被氧化。并且探讨了Mn杂质对纳米棒荧光性质的影响。
|
|
|
|
1 |
郭瑞;赵西卿;张利霞;许宏鑫;;关于欧拉方程φ(mn)=2×3(φ(m)+φ(n))的正整数解[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年02期 |
2 |
刘静;徐轶群;盛海君;封克;;Mn~(2+)对铜绿微囊藻生长和养分吸收的影响[J];水生态学杂志;2009年01期 |
3 |
高燕;张轩波;兰贤莉;高竹青;郑合贤;周玲;;比利时杜鹃所需Mn元素临界值的界定[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S1期 |
4 |
刘斌;晨晓霓;;外电解生成Mn(Ⅲ)流动注射化学发光法测定盐酸氯丙嗪[J];长治学院学报;2008年05期 |
5 |
张艳;关予;;光电直读光谱仪测定Mn含量的不确定度评定[J];金属制品;2007年05期 |
6 |
李龙飞,杨王玥,孙祖庆;Mn含量对低碳钢中铁素体动态再结晶的影响[J];金属学报;2004年12期 |
7 |
施银桃,李海燕,曾庆福,陆晓华;Mn(Ⅱ)催化臭氧氧化去除水中邻苯二甲酸二甲酯的研究[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2年01期 |
8 |
冯伟,郭月芳,石镇泰;软锰矿中Mn~(2+)、Mn~(3+)、Mn~(4+)的测定[J];有色冶炼;2002年01期 |
9 |
陈琳,涂文彪;Mn(F)的几类交换子代数及子代数作成交换子代数的条件[J];天中学刊;1998年02期 |
10 |
李超;用m阶幻方造mn阶幻方[J];湖南教育学院学报;1997年05期 |
11 |
刘雁玲,张志平,阳天均,刘宏才;2例~(56)Mn引起的β射线皮肤辐射损伤病例[J];辐射防护;1993年05期 |
12 |
李伯龄;蒯应松;倪锦堂;;测定血痕MN型的血清制备[J];中国法医学杂志;1987年02期 |
13 |
施咏琴;;偶氮硝膦-mN直接光度法测定钛合金中铈组稀土[J];分析化学;1987年11期 |
14 |
曹自立;;我国首台20MN成型板冲压油压机在太原重机厂试制成功[J];重型机械;1987年08期 |
15 |
程海斌,潘志权,任建国,秦子斌;金属离子嵌入卟啉的反应动力学——Ⅲ、硝酸汞催化Mn(Ⅱ)嵌入间—四(β-N-乙酸乙酯)吡啶基卟啉[J];分子催化;1988年04期 |
16 |
曹自立;;我国首台40MN双动板冲油压机在太重试制成功[J];重型机械;1988年03期 |
17 |
张云;偶氮氯膦mN直接光度法测定铝合金中铜[J];冶金分析;1989年06期 |
18 |
;65Mn油淬钢丝制簧分析[J];兵器材料科学与工程;1989年06期 |
19 |
J.T.Megrath
,朱根福;厚壁C—Mn钢窄坡口焊缝微观组织与机械性能的关系[J];锅炉技术;1989年09期 |
20 |
晋鲁全;;30MN联动液压机[J];锻压机械;1989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