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国知识产权保护对中国出口贸易的影响研究
【摘要】:随着全球产业链分工逐步细化,知识产权保护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日益突出。知识产权保护主要有两个基本特征:第一,面向国内社会,知识产权保护主要通过企业自主创新、提高企业生产力、实现进口替代等方式来增强国家的国际竞争力;第二,面向国际社会,知识产权保护主要为了构建一个安全的知识产权环境,保护国外产品技术不被国内企业随意模仿,吸引更大范围的国际贸易和外商投资,提高国家的国际地位。知识产权已经不单是一项公民权利,更是一项能够带来经济利益的无形产品,通过影响自主创新能力、出口贸易结构、国际贸易环境等方式,对国际贸易产生深刻影响。自2001年加入WTO,到2012年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贸易国,再到如今深度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中国在国际贸易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然而在世界市场低迷,全球经济疲软的背景下,中国的出口贸易陷入瓶颈,出口贸易结构改革成效甚微,但“一带一路”战略带动的新兴市场暗藏潜力,中国与发展中国家的贸易还有待发掘。面对日益成熟的国际社会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中国的出口企业如何参与国际竞争?国外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对中国的出口贸易是否具有显著的影响作用?有何种影响作用?中国是否可以借此寻找新的外贸增长点?这些都是现阶段中国参与国际贸易需要深入考虑的问题,因此,研究目的国知识产权对中国出口贸易的影响具有深远意义。本文采用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深入探讨研究主题。理论研究方面,本文首先分析中国出口贸易状况以及国际社会和世界各国在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方面的状况,为后文的实证分析做好理论支撑和数据支撑;然后,依托产品供需平衡理论,通过分析知识产权保护的变化如何影响产品供给和需求的变化,来进一步分析目的国知识产权保护对出口国出口贸易产生的三大效应,即市场扩张效应、市场势力效应和出口成本降低效应的机理作用,综合分析后提出理论假设。实证分析方面,本文通过构建扩展的引力模型,将知识产权保护水平作为核心解释变量纳入模型,运用2008-2017年间中国对132个国家的出口贸易数据,采用两阶段最小二乘法(2SLS)的估计方法进行实证处理。分别对总体国家样本数据、按照国民收入水平差异划分的分国别样本数据、按照要素密集型差异划分的分行业样本数据、不同国家中的行业差异样本数据四类样本数据进行实证回归,并依次深入分析。最后,总结了本文的实证结论,针对促进国际社会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发展、改善中国的出口贸易规模和贸易结构、提升中国的国际地位等方面提供必要的对策建议。通过本文的研究,证明了加强目的国知识产权保护对中国出口贸易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同时,知识产权保护在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国家、不同要素密集型的行业中的敏感程度都存在差异。因此,中国应当顺应国际知识产权保护发展的潮流,加强自身的自主研发能力,提高科学技术水平,优化出口贸易结构,以期提升中国产品在国际贸易中的竞争力,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