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维电子散斑干涉全场高精度应变测试系统研究
【摘要】:用于全场变形测量的散斑干涉测量技术(Speckle Pattern Interferometry,SPI)因具有非接触、高精度等优点,而被广泛应用于科研及工程实践之中。然而多样化的需求增加了各类工程结构及其工况的复杂程度,这对相关的测量测试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例如需要更高的测量精度和更多的测量维度。目前,用于一维和二维变形测量的SPI已相对成熟,但可用于三维变形测量和缺陷检测的SPI尚未完善。针对这些问题,本文研究了可同步、独立且实时地测量物体三维变形的SPI,设计了变形测量的硬件系统,开发了配套的测试分析软件,并为测试过程中所获取的包裹相位图设计了两种降噪算法。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果如下:1.设计并搭建了一套电子散斑干涉三维变形测量系统。通过对光路布置的优化,系统仅用一个压电陶瓷实现了对三个干涉光路的相移。由于系统内部测量各变形分量的干涉光路互不相关,因此该测量系统具有更佳的抗干扰能力。实验结果验证了该测量系统的可靠性。2.提出了一种双波长全周剪切散斑干涉方法,搭建了可实现全周缺陷检测且对缺陷形态具有良好鲁棒性的硬件系统。其中双波长剪切散斑干涉方法实现了对待测试样的正交双向离面变形梯度的测量。通过在待测物周围设置辅助反射镜,将待测物表面“展开”,实现了全周缺陷检测。实验结果证实了该系统的有效性和实用性。3.提出了以包裹相位图特征为导向的两种降噪方法。依据包裹相位图的条纹走向,并结合正余弦滤波技术,提出了一种可自动选择滤波窗口大小的自适应滤波法。此外还设计了一种同时考虑相位条纹走向和条纹曲率半径的自适应弧窗滤波法。实验结果表明所提的两种算法不仅能保护那些条纹密度变化较大且形状复杂的包裹相位图的相位跳变信息,而且还能有效滤除这类相位图中的散斑噪声。
|
|
|
|
1 |
朱泉水;海霞;叶谌雯;陈波冲;;剪切散斑干涉技术的研究[J];硅谷;2012年03期 |
2 |
王永红;吕有斌;高新亚;但西佐;杨连祥;;剪切散斑干涉技术及应用研究进展[J];中国光学;2017年03期 |
3 |
马国峰;吴思进;杨连祥;;基于智能相机的小型数字剪切散斑干涉系统[J];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年02期 |
4 |
郭媛;刘丹丹;毛琦;;基于剪切散斑干涉技术的物体变形动态检测[J];应用光学;2017年05期 |
5 |
陈振翌;马铁军;陈育彬;李金贤;;剪切电子散斑干涉技术在轮胎缺陷检测中的应用[J];橡胶工业;2006年08期 |
6 |
于光,王树国,于俊华;数字散斑干涉技术及应用[J];激光技术;2002年03期 |
7 |
张圣海;二次曝光散斑干涉图的制作[J];大学物理;1989年05期 |
8 |
李晓东;叶益民;黄诚;张东升;;电子散斑干涉三维变形测量技术研究[J];实验力学;2020年03期 |
9 |
袁腾飞;吴思进;李伟仙;;全光纤数字散斑干涉面内变形内窥测量[J];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0年05期 |
10 |
任雅萍,姜力军,张弛,范华,骆德渊,谭玉山;低压压电陶瓷相移器及其在电子散斑干涉计量中的应用[J];半导体光电;1997年05期 |
11 |
钟志有,是度芳,陈韶华;用相移电子散斑干涉方法测量温度场[J];华中理工大学学报;1997年S1期 |
12 |
郑文;相移数字散斑干涉计量及其在热变形测量中的应用[J];光子学报;1993年02期 |
13 |
潘淑媛;蔡萍;隆军;;数字散斑干涉图像拼接方法研究[J];仪表技术与传感器;2021年01期 |
14 |
杨吟飞;万云;何宁;李亮;陈玲玲;;基于电子散斑干涉技术的微变形场测量及残余应力分析[J];机械制造与自动化;2014年02期 |
15 |
刘瑞金;孙平;;一种可实现电子散斑干涉的新型大错位方棱镜[J];应用光学;2011年01期 |
16 |
彭翔,朱绍明,高志,姚健铨;双脉冲数字散斑干涉系统的实验研究[J];中国激光;1996年09期 |
17 |
杨连祥;祝连庆;谢辛;董明利;吴思进;;电子散斑干涉测量中相移技术的新发展[J];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年02期 |
18 |
李欣;陈永;李伟仙;李洋洋;郑磊;吴思进;;投影辅助的数字剪切散斑干涉扫描检测技术[J];红外与激光工程;2021年08期 |
19 |
陈桢;宋伟;;基于电子散斑干涉技术的直线度误差测量方法[J];激光杂志;2012年03期 |
20 |
陶春先,李爱华,张丽,孙平;电子散斑干涉离面位移场的调制与解调技术[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