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进步、能源贫困与我国包容性绿色发展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进入“快车道”,科技创新实现大跨越,但是社会矛盾与资源环境问题逐渐显露,包容性绿色发展同时兼顾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为寻求经济发展新模式的中国提供了一个前景乐观而又切实可行的选择。本文意在对中国技术进步、能源贫困与包容性绿色发展水平进行客观评价,并且实证检验三者间的相互关系,最终为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遵循与实践指导。本文首先对相关国内外研究进行梳理,明确技术进步、能源贫困以及包容性绿色发展的概念内涵与理论关系。在此基础上,建立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对三者进行测度,明晰其发展现状;接着,通过基准回归模型研究技术进步和能源贫困对包容性绿色发展的影响,并进一步分析其中的异质性与非线性关系;然后,运用PVAR模型辨析三者之间的互动关系;最后,在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总结全文,并且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本文得到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我国包容性绿色发展水平在2004-2018年之间实现了稳定增长,但东、中、西部地区发展呈现出显著的梯级格局;我国技术进步水平在样本期内总体呈现出波动趋势,在2009年和2012年经历两次大幅度下跌;我国能源贫困问题得到有效缓解,但东中西部地区仍存在地区差异。(2)技术进步和我国包容性绿色发展同向变动,而能源贫困和我国包容性绿色发展变动方向相反。(3)在不同地理区域以及经济发展水平下能源贫困对我国包容性绿色发展的作用效果相似,但是技术进步对我国包容性绿色发展的影响在西部与经济欠发达地区更大。(4)能源贫困对我国包容性绿色发展的影响存在技术门槛,在不同技术进步水平下,能源贫困对我国包容性绿色发展的抑制作用先减弱后增强。(5)包容性绿色发展对能源贫困具有缓解作用,而技术进步虽然在短期能促进能源减贫,但从较长时间来看对能源贫困产生了一定促进作用。同时,包容性绿色发展与能源贫困对技术进步均具有引致需求,将显著促进技术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