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符号与建筑语意
【摘要】:
关乎建筑的艺术属性,早在古希腊和罗马时期就已经做了界定,作为“视觉艺术”大家庭中的重要一员,建筑设计领域的发展与时代变迁、艺术运动是紧密联系的。当代艺术的发展导致了如今建筑运动的深入分化,技术的介入使得建筑与艺术的互动更多地表现出“技术决定”论的倾向。人们似乎不在关心建筑设计中的艺术问题,甚至认为“建筑艺术”已经过时……所以,我们现在看到的是丑陋的、冰冷的、毫无生气的建筑“工业制品”。我们常常心仪国外建筑师的非凡的创造力和他们的精彩的建筑作品,我们常常反问自己属于中国的建筑作品生从何处。我们还在模仿和借鉴,我们还在消化和吸收,但是在这样地过程中也产生了很多负面的效应。借鉴和吸收本身是应该的,但我们更需要一种清晰地逻辑来指导建筑设计工作,而不应该以一种猎奇的心态对不同形式的建筑语言进行罗列和堆砌,这样的后果就是我们民族自己的建筑语言的“缺失”。
诚然,这些现象的背后有多种复杂的因素,非本人一己的能力在这篇论文中所能尽言的。本文的写作目的,就是以苏珊朗格的艺术符号美学理论为切入点,从艺术的视角在艺术手法应用、艺术观念的影响和互动空间的拓展层面,对媒体时代背景下艺术与建筑的互动关系进行探讨。此外,朗格的艺术符号理论为艺术本质论的探讨提供了新的理论平台,特别是视觉艺术方面有着更现实的意义。本文主要从逻辑形式、生命形式和情感与形式的统一这三个重要方面出发,在建筑艺术理论范畴内以类比的手法对朗格的理论展开讨论。期望的是,通过对艺术符号理论的剖析,从中获得对于建筑设计的方法论层面的启发,在某种程度上对现在建筑界集体“失语”的问题给予正面地回答与解决。
全文共65,000余字,图片40余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