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23/R134a自然复叠制冷循环系统模拟与实验研究
【摘要】:
随着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低温、超低温的试验与冻藏冷冻已经成为众多行业已成为必不可少的措施,特别是运行低温在-40℃--160℃的低温人工环境。低温应用涉及:航空航天工业的模拟环境试验;制品、电子元件的低温可靠试验;冶金产品的调质;医疗、制药等部门保存移植器官、血液;化学产品生产与提纯等领域。自然复叠制冷循环以其结构简单、可靠性高、适应性强等特点得到了日益广泛的重视。与传统的-50℃温度以下制冷方式相比,采用混合工质的自然复叠循环制冷系统,制冷循环得到简化,只用一台普通压缩机,使得制冷系统可靠性得到显著的提高。同时,减少一台低温专用压缩机,降低了制冷系统的制造成本。以上优势使得自然复叠系统具有研究和开发的价值。
在R23/R134a混合工质物性的基础上,本文编写自然复叠模拟程序,分析输入参数对自然复叠内循环的影响。本文设计、搭建R23/R134a自然复叠循环循环实验台,在实验台上进行相关的实验,研究相关因素对自然复叠制冷循环影响。将实验结果与理论结果进行分析比较,以期进一步完善自然复叠制冷循环系统。本文的主要工作在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建立自然复叠循环系统物理模型,编写了系统模拟程序。应用系统模拟程序,研究吸气压力、排气压力、冷凝蒸发器蒸发段出口过热度、冷却水进口温度、回热器组合等输入变量对循环系统运行的影响,从而能够更好设计自然复叠制冷循环实验系统。
2)设计、搭建R23/R134a自然复叠实验台,在自然复叠实验台上进行一系列的实验研究,得到自然复叠实验系统自身运行规律。并通过改变运行工况,研究相关因素对自然复叠循环的影响。
3)通过改变系统R23/R134a混合工质的充注浓度,研究充注浓度对自然复叠循环系统运行参数的影响,找出R23/R134a混合工质适当的充注浓度。
4)将自然复叠系统模拟结果与实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提出改进R23/R134a自然复叠模拟分析程序方法,以期提高模拟程序对运行参数预测的准确性。
|
|
|
|
1 |
董根岭,周完贞,董超;伏安法快速测定化学镀铜液中CuSO_4、NaH_2PO_2和HCHO的浓度[J];电镀与精饰;1994年02期 |
2 |
刘润华,张红岩;小量程泥浆浓度测量仪的设计[J];仪表技术;1998年02期 |
3 |
施来顺,胡德栋,章艺;水中低浓度二氧化氯含量的紫外方法测定[J];山东大学学报(工学版);2002年06期 |
4 |
李忠彦,秦贯丰,莫莉萍;糖浆浓度激光自动检测过程的数理分析[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年07期 |
5 |
苗岩松,陈安世,祖静;利用光闪烁现象进行粉尘排放的监测[J];华北工学院学报;1998年01期 |
6 |
赵继华,陈启元;反应条件对超声波强化铝酸钠溶液种分过程的影响[J];金属学报;2002年02期 |
7 |
徐建平,王连泽,朱克勤;聚合物驱油藏浓度分布与变化[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4期 |
8 |
潘自强;我国空气中氡及其短寿命子体产生的照射[J];辐射防护;2003年03期 |
9 |
李光云,杜根娣,王科峰;压电晶体对汞蒸气浓度的标定[J];仪表技术与传感器;1994年04期 |
10 |
裴柳进,唐凤;氯碱化工生产中对高精度氯浓度实时检测的实现方法研究[J];工业仪表与自动化装置;1996年05期 |
11 |
徐向东;便携式数字糖度计[J];现代科学仪器;1997年04期 |
12 |
王菊英;用 ~(234)Th 为产额示踪剂、分光光度法测定环境水中钍的浓度[J];辐射防护;1998年03期 |
13 |
方彦军,程瑛;锅炉风粉在线监测系统研究[J];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学报;1999年02期 |
14 |
王抵修,张雅波,张跃龙;节水洗衣机的最优运行模型[J];松辽学刊(自然科学版);1999年03期 |
15 |
黄盛珠,尚德敏;盐溶液空化机理的实验研究[J];节能技术;2000年05期 |
16 |
王玉茹;光吸收法检测烟尘浓度的实验装置的研制[J];山东建材学院学报;2000年01期 |
17 |
俞翠兰;电解液浓度对无汞碱锰电池性能的影响[J];电池工业;2001年05期 |
18 |
赵长遂,吴树志,刘现卓,肖军,陆勇,王式民;增湿活化脱硫反应器中脱硫剂颗粒和雾化水滴数量浓度的PIV测量(英文)[J];Journal of Southeast University;2002年01期 |
19 |
高清林,张学良,李金明,万莹;BFM—102型γ射线密度计及BFM—200型质量流量计的研制和应用[J];甘肃冶金;2003年S1期 |
20 |
李忠彦;糖用浓度计的研究与进展[J];甘蔗糖业;1995年05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