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电综合管理系统的研究与开发
【摘要】: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用电负荷不断增大,低压配电网的供电负荷及输送距离均呈增长趋势。为保证供电可靠性,提高供电系统自动化水平就成为重要的技术需求。配电自动化系统的实现满足了这一需求,正成为提高供电系统自动化水平的强大技术支撑。本文以湖洲配电系统为工程背景,围绕配电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进行了研究与开发,并完成了以下工作:
1)概述了配电自动化系统功能、配电自动化的发展现状、以及线损管理的基本状况,并指出了研究线损管理的必要性和重大意义。
2)对湖州配电管理系统进行了总体设计,提出了切实可行的组网、信道、软件构成、功能模块、拓扑建模等方案,确定了构成配电管理系统的软件模块,并对系统关联性、数据关联性、SCADA模块设计、自动抄表模块设计、线损管理模块等模块的设计做了阐述。
3)介绍了系统采用的μ4F标准规约,并对该规约在本系统中的应用进行了较为详细的阐述。
4)鉴于前置机在系统中的特殊角色,论文从功能需求、模块划分、层次结构、软件流程、模块调用以及数据结构能方面,详细介绍了前置机软件的设计,从而实现了系统主站和RTU间的信息交互,也为RTU的直接调试和维护提供了简捷的手段。
5)从线损管理的基础理论入手,对理论线损的主要计算方法进行了分析。结合湖州的实际情况,选用了平均电流法进行了实例计算。针对装设静止无功补偿器(SVC)的情况,引入了一种实用的迭代计算方法,充分计及了SVC对线损的影响,提高了线损的计算精度。计算表明,装设SVC不仅提高了线路电能质量,也降低了总线损。
|
|
|
|
1 |
李霞;范昕林;;配电自动化系统的发展与展望[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年08期 |
2 |
王子明;胡开元;;配电自动化系统的发展与展望[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7年02期 |
3 |
杜凯明;;浅谈提高配电自动化的途径[J];商业文化(学术版);2008年06期 |
4 |
魏永胜;;配电自动化系统构造模型分析——集SCADA、馈线自动化、配电管理自动化功能于一体[J];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
5 |
姜德宏;于吉垒;;配电自动化系统方案设计与应用[J];科技传播;2009年08期 |
6 |
刘健,倪建立,邓永辉;配电系统自动化的几个概念[J];陕西水力发电;1999年02期 |
7 |
孙伟;;配电自动化系统与低压配电监控系统[J];民营科技;2009年07期 |
8 |
贾渺,詹雪丹;电力市场环境下配电管理系统的发展与展望[J];东北电力技术;2002年08期 |
9 |
黄春雨;城市配电自动化系统[J];兵工自动化;2002年06期 |
10 |
;DF9000配电自动化及配电管理系统[J];电力设备;2002年04期 |
11 |
李薇薇,李芳,马保立,高俊萍;配电管理自动化系统[J];沈阳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02期 |
12 |
张文建,杨子强,张振良,王建彬,赵国领,刘东;配电自动化系统实施的体会[J];电力自动化设备;1999年03期 |
13 |
娄为,夏霖,宋晔,高宗丽;配网自动化及其相关技术[J];电力自动化设备;2000年01期 |
14 |
顾建炜;钟晖;汪宇怀;马振宇;苏毅方;;新一代实用化配电管理系统架构体系及其工程意义[J];浙江电力;2009年03期 |
15 |
朱琛,周有庆;配电自动化工程实施策略的探讨[J];湖南电力;2004年01期 |
16 |
朱丽萍;配网自动化技术的应用与研究[J];农村电气化;2005年10期 |
17 |
刘志光;配电管理系统在客户服务中心的应用[J];现代计算机;2001年09期 |
18 |
闻立欧,杜亚辉;基于GIS配电管理信息系统数据库的设计与实现[J];商业经济;2005年10期 |
19 |
沈宏伟;;配电自动化及管理系统的简概[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7年22期 |
20 |
李波;房健;;配电自动化及管理系统的实现[J];民营科技;2010年0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