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生产线模式微波单片集成电路设计与实验研究
【摘要】:
微电子技术是现今电子技术发展的代表性技术。砷化镓器件及其微波毫米波集成电路在微波、毫米波通信和军事领域显示出它的极大的重要性。但在中国,微波单片集成电路的设计和研制一般限于极少数军工研究所,本论文采用了无生产线(fabless)的方式设计了一系列微波单片集成电路,并对此方面的产业化做出了一些创造性工作。
1)设计了一种结构新颖、简单的X波段单刀双掷开关,这种结构在典型的并联单刀双掷开关上作出相应的改进,在8-11GHz频率范围内隔离度30dB,最大隔离度达到了45dB,插损1.2 dB。
2)设计了一种X波段宽带低噪声放大器芯片,在9-14GHz范围内噪声系数为2-2.5dB,增益21dB,同时11.5GHz处的输出1dB功率增益压缩点为19dBm。
3)利用GaAs工艺的特点,设计研制了了一种宽带3dB正交耦合器,并利用这种功率耦合器设计了21-28GHz平衡式放大器,在工作频率内实现了良好的驻波,输入输出回波损耗-15dB,1dB功率增益压缩点为21dBm,增益为16-21dB。
4)采用上述3dB定向功率耦合器设计了26-33GHz单平衡无源混频器,实现的性能为:在工作频段,变频损耗为6-8dB,本振-射频的隔离度12dB,射频-中频的隔离度35dB,本振-中频的隔离度40dB。
本文采用OMMIC公司的ED02AH PHEMT工艺对上述电路进行了设计和仿真,通过法国的CMP(Circuit Multi Project)项目进行代加工,并对芯片进行了在片测试。测试结果表明:如果采用国外代加工工艺的工艺文件,采用一定的仿真软件和版图设计工具,MMIC电路设计能够达到预期效果,对推进这种类型芯片的产业化作出了有益的尝试。
|
|
|
|
1 |
肖军锋;Si宽带中功率微波单片集成电路(MMIC)[J];固体电子学研究与进展;1988年04期 |
2 |
田彤,罗晋生,吴顺君;高性能GaAs微波单片集成电路负阻压控带通有源滤波器[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2000年08期 |
3 |
李嗣范;何立权;;微波单片集成电路的发展动态[J];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8年06期 |
4 |
夏先齐;;高效率B一类功率MMIC放大器[J];航天电子对抗;1993年01期 |
5 |
陆懋权,刘自明;微波单片集成电路T/R组件[J];固体电子学研究与进展;1996年03期 |
6 |
张旭东,戴居丰,吴咏诗;微波单片集成电路放大器的全局电磁仿真[J];固体电子学研究与进展;1999年04期 |
7 |
黄云;GaAs微波单片集成电路的主要失效模式及机理[J];电子产品可靠性与环境试验;2002年03期 |
8 |
黄华;陈晓哲;刘亮;陈立强;张健;张海英;;2.8~4.2GHz MMIC低噪声放大器[J];固体电子学研究与进展;2007年02期 |
9 |
韦炜;;微波单片低噪放的增益均衡设计与实现[J];舰船电子对抗;2008年06期 |
10 |
C.米尔顿;林正本;;提高电子战系统质量要求优化使用微波单片集成电路[J];雷达与对抗;1990年02期 |
11 |
邵凯;砷化镓微波单片集成电路在移动通讯中的应用[J];通讯世界;1995年12期 |
12 |
李静;;新一代毫米波放大器的发展[J];半导体情报;1997年01期 |
13 |
莫火石;宽带微波单片集成电路技术及其应用[J];电子工程师;1999年04期 |
14 |
方芳,王志功,冯军,谢婷婷;使用ADS系统设计35GHz HEMT压控振荡器[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1年02期 |
15 |
张海英,刘训春,尹军舰,陈立强,王润梅,牛洁斌,刘明;锯齿型源漏结构的新型InP基HEMT器件(英文)[J];半导体学报;2005年06期 |
16 |
谢媛媛;高学邦;方园;刘文杰;任怀龙;;数控单片移相器的CAD[J];半导体技术;2006年06期 |
17 |
王波;;高速UWB信号功率放大电路的研究与实现[J];微计算机信息;2009年32期 |
18 |
徐得名;;第十五届欧洲微波会议介绍[J];微波学报;1986年01期 |
19 |
;一九九○年目录索引[J];微纳电子技术;1990年06期 |
20 |
陈新宇,林金庭,陈效建;单片低噪声HBT VCO[J];固体电子学研究与进展;1998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