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接触式直线型超声压电作动器的研究
【摘要】:
本课题来源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0604032、50735002)和航空科学基金项目(2007ZE52053)。
与传统的接触式超声压电作动器驱动方式不同,基于近场声悬浮的直线型作动器是一种采固体——流体——固体方式传动的新型驱动装置,它在航空航天领域、材料科学、高纯度物质生产线以及微机械装配操作等领域都有很大的应用潜力。针对目前非接触式直线传输在现代高科技生产线上的极高应用价值,本文对非接触式直线型超声压电作动器进行设计与分析,开展的研究工作和内容如下:
1.研究了直板中行波形成方法,深入探讨了激振——吸振方式形成行波的可行性,并对作动器的激振点和吸振点进行了理论定位。
2.选择了PZT8作为兰杰文振子的核心压电元件,通过分析不同类型变幅杆的振幅放大系数,选择阶梯型变幅杆作为兰杰文振子的聚能器。
3.基于有限元方法设计了一对兰杰文振子,并试制出样机,利用加装了辐射圆盘的兰杰文振子开展了验证近场声悬浮能力的实验,并将试验结果与挤压气膜悬浮理论进行了比较。
4.基于粘性流体理论,讨论了非接触式超声作动器的驱动原理,对驱动力进行了理论推导。
5.利用有限元软件对作动器整体结构进行模拟分析,然后基于等效电路法计算出作动器的最佳匹配阻抗。加工出作动器样机并进行了相关试验,测得其输出特性。
|
|
|
|
1 |
史文库,孙国春,田彦涛;汽车发动机主动隔振系统最优控制[J];车辆与动力技术;2004年02期 |
2 |
朱利锋;姜哲;;压电作动器在基于声辐射模态的ASAC中的应用[J];传感器与微系统;2007年10期 |
3 |
杜欣;蔡国平;;双连杆柔性机械臂的主动控制[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09年08期 |
4 |
孙国春;徐卫;;一种新型发动机主动悬置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0年10期 |
5 |
张景绘,李新民;主、被动振动控制一体化理论及技术(Ⅱ)——组合控制[J];强度与环境;2004年02期 |
6 |
屈文忠,姚振汉,张振家;具有迟滞和蠕变特性压电作动器的模糊自适应逆控制方法[J];机械科学与技术;2005年10期 |
7 |
潘松;黄卫清;;新型压电作动器驱动的直线电机驱动电源研究[J];机械与电子;2010年08期 |
8 |
孙国春;张春华;张伟;;轿车动力总成主动隔振最优控制研究[J];电脑编程技巧与维护;2011年08期 |
9 |
孙国春;徐卫;;采用主动悬置的汽车动力总成振动模糊控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2期 |
10 |
朱华;刘卫东;赵淳生;;变体飞行器及其变形驱动技术[J];机械制造与自动化;2010年02期 |
11 |
汪红兵;李志荣;;直线型超声波电动机压电作动器的位移特性研究[J];微特电机;2010年04期 |
12 |
姚军,李岳锋,姚起杭;压电梁的主动消振实验研究[J];应用力学学报;2001年S1期 |
13 |
马广富,胡庆雷,石忠;基于动态输出反馈的挠性航天器主动振动抑制[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4期 |
14 |
朱灯林;俞洁;;压电智能悬臂梁的主动振动控制[J];河海大学常州分校学报;2005年04期 |
15 |
陶帅;白鸿柏;顾伟;;复合作动器复合方式对平台主动隔振影响分析[J];振动与冲击;2011年08期 |
16 |
孙国春,田彦涛,欧云,史文库;汽车发动机主动隔振系统自适应控制[J];汽车工程;2004年01期 |
17 |
段勇,何麟书;锆钛酸铅压电陶瓷主动元件在航天自适应桁架结构中的应用[J];宇航材料工艺;2004年03期 |
18 |
徐亚兰,陈建军;基于模态空间H_2范数的压电柔性梁结构动力学模型降阶[J];机械科学与技术;2005年08期 |
19 |
蒋建平;李东旭;;智能太阳翼动力学建模与模态分析[J];中国空间科学技术;2008年04期 |
20 |
潘继;陈龙祥;蔡国平;;柔性板压电作动器的优化位置与主动控制实验研究[J];振动与冲击;2010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