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转总压畸变对压气机稳定性影响的研究
【摘要】:
压气机气动稳定性问题是目前航空发动机研制和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关键技术问题之
一,压气机设计始终面临着压比、效率和稳定裕度之间的矛盾和折衷,一个好的设计既要能保证高压比、高效率,又要求具有足够的稳定裕度。在发展和完善压气机性能设计的理论和方法的同时,迫切需要发展压气机稳定性设计、分析的理论和方法。本论文开展了压气机失速特性、动态失速过程的理论模化和数值模拟研究,从数值模拟和实验验证两个方面,重点研究了旋转总压畸变对压气机稳定性的影响。
首先,以Moore-Greitzer模型为基础,利用一个预测轴流压缩系统动态失速特性及进气非均匀性影响的二维不可压缩理论模型,系统计算分析了压气机的动态失速特性和进气总压畸变旋转频率对下游压气机稳定性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进气总压畸变的幅值和旋转频率对压缩系统的动态失速特性和稳定性都有强烈的影响,旋转频率对旋转失速边界和喘振边界的影响类似。但是,对应系统稳定裕度损失最大值的“危险”响应频率强烈地依赖于其旋转失速的传播频率。本文采用的二维不可压缩理论模型既简单、便于计算分析,又能较好地反映出目前已认识到的物理现象,计算结果与现有实验数据的比较表明该模型是可靠的。
其次,基于压缩系统气动稳定性理论模型对于计及压气机内部流动可压缩性以及叶排之间相互影响的需要,本论文应用一个用于分析多级轴流压气机动态失速特性的多“激盘”可压缩模型,重点分析研究了多级轴流压气机中二维小尺度旋转失速起始特性和动—静叶之间相互作用的影响,以及总压畸变旋转频率对下游压气机稳定性的影响。该模型采用二维非定常的可压缩Euler方程描述压气机上、下游管道以及各叶排之间轴向间隙内的流动,而采用“激盘”分别取代压气机的各个叶片排。
最终,鉴于旋转进气畸变对压气机稳定性影响问题的复杂性,为了能够在揭示这种影响规律的基础上,得到对这一问题的机理和物理过程的深刻认识,本论文在一台大尺寸低速双级轴流压气机实验器上,开展了细致的实验研究。在详细分析均匀进气时该压气机稳态特性和旋转失速特性的基础上,实验获得了进气畸变旋转频率对该压气机稳定性和压升能力影响的规律,并对其影响机理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实验结果表明旋转畸变网对压气机的气动稳定性和总静压升特性均有很大的影响。当畸变网与压气机反向旋转时,压气机的压升能力变化较小,稳定边界点流量系数变化不大;当两者转向相同时,进气畸变旋转频率对稳定边界点的压升系数和流量系数的影响均较大,尤其是在40%~60%转子转速范围内压气机的稳定性和压升能力急剧下降。通过对特征频率幅值变化的分析,认为畸变网转速在40%~60%转子转速范围内时,首先产生由畸变网后低压区诱导的旋转失速;随着压气机工作流量的继续降低,压气机进入其自然旋转失速状态。失速起始过程的实验结果表明,旋转进气畸变对于该压气机的失速起始特性未产生影响,仍表现为模态波失速起始的特征。
|
|
|
|
1 |
李文兰,丛孟滋,陈辅群;进气畸变下轴流压气机级间流场的研究——畸变传递的计算方法和试验研究[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1984年02期 |
2 |
吉桂明;;喷水对压气机级性能的影响[J];热能动力工程;2009年05期 |
3 |
张百灵,李军,李晓勇;某型涡扇发动机稳定性试验[J];空军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6期 |
4 |
吴虎;阮建刚;;周向总压畸变在轴流压气机中的传递特性预测新模型[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2006年03期 |
5 |
顾杨,张健;多级轴流压气机总压畸变试验研究[J];燃气涡轮试验与研究;1999年02期 |
6 |
桑增产,江勇,孔卫东,张百灵,张发启,李军,庄传鑫;某型涡喷发动机进气总压畸变的试验研究[J];航空动力学报;2000年04期 |
7 |
叶培梁;燃气涡轮发动机总压畸变评定标准的发展与现状[J];航空标准化与质量;1990年05期 |
8 |
程邦勤,王旭,陶增元;进气总压畸变对某型涡扇发动机性能的影响[J];空军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4期 |
9 |
邓皞;顾春伟;薛耀华;马文生;;压气机级间抽气的数值模拟[J];工程热物理学报;2008年01期 |
10 |
张燕峰;楚武利;卢新根;;进口总压畸变对亚声速轴流压气机流场影响数值研究[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2009年01期 |
11 |
朱彦伟;高扬;刘旭东;;双S形进气道流场数值计算与分析[J];机械设计与制造;2010年04期 |
12 |
陈辅群;唐狄毅;胡子龙;李文兰;俞金娣;吴新元;赵觉良;林其勋;王宗源;刘嗣鉷;游绍堃;丛孟滋;;涡喷发动机压气机对进气压力畸变的响应的初步试验研究[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1979年02期 |
13 |
陈晓
,毛建;变唇口型总压畸变流场的模拟技术[J];航空动力学报;1990年01期 |
14 |
陈林根;离心式压气机级几何参数的最佳选择[J];燃气涡轮试验与研究;1994年03期 |
15 |
杨权,叶巍,陆德雨,李丹;航空发动机稳定性评定试验装置的选择[J];燃气涡轮试验与研究;2001年04期 |
16 |
李勇;;某型压气机级间流场测量及数据分析[J];燃气涡轮试验与研究;2006年01期 |
17 |
芮长胜;吴虎;;周向总压畸变对多级轴流压气机稳定性影响的逐级模拟方法[J];航空发动机;2007年03期 |
18 |
王毅;赵俭;;压气机级间温度传感器的校准技术研究[J];计测技术;2008年S1期 |
19 |
邬扬杰;压气机叶栅和级设计工况的选择[J];舰船科学技术;1983年06期 |
20 |
林其勋
,史春英
,潘庚森;分散式叶型梳状五孔针—全台压气机级间参数测量新方案[J];航空动力学报;1991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