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多体系统动载荷识别技术研究
【摘要】:关于多体系统的正问题建模以及控制,国内外研究的学者很多。但对于多体系统的载荷识别,其研究还未见报道。而且多体系统的动力学模型是非线性的,而以往的载荷识别方法,都是针对线性系统的,还没有人做过非线性系统的载荷识别。本文,针对一由悬臂梁和旋转梁组成的多体系统,对其载荷识别进行初步的研究和探讨。
本文首先采用混合坐标系法以及传统KED法,对该多体系统进行建模。从中得知,混合坐标系法建立的模型,要考虑刚柔耦合,质量矩阵和惯性力中含有弹性变形项,具有强非线性。而传统KED法建立的模型,并不考虑刚柔耦合,模型接近于线性,但矩阵也是时变的。在本文中,我们按照目前常用的载荷识别方法,对这两类模型,在时间域内,将载荷按照切比雪夫正交多项式展开,推导出时域下的动态标定矩阵,分别推导出基于这两种建模方法的动态标定矩阵,然后通过获取正交多项式系数来识别载荷。本文的重点是,利用以往针对线性系统的载荷识别方法,来识别多体系统的载荷,看看该方法对于该类系统,有何局限性,会出现什么样的问题。并且通过比较基于这两种不同动态标定方法的载荷识别结果,分析出刚柔耦合等非线性因素对载荷识别的影响。并且比较匀速和变速转动情况下识别结果的差别,分析出驱动力矩对识别结果的影响。最后,设计一个实验方案,进行仿真分析,分析各种因素对载荷识别的影响,提出提高信噪比,改进识别精度的措施,为以后的实验提供参考,为今后的工作打好基础。
|
|
|
|
1 |
王琪,黄克累,陆启韶;带约束平面多刚体系统动力学方程的隐式算法[J];应用力学学报;1997年03期 |
2 |
赵维加,潘振宽,洪嘉振,刘延柱;多体系统力学微分/代数方程组的一类紧凑算法[J];青岛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5年03期 |
3 |
吴云鹏;多体系统坠撞的动响应研究[J];黑龙江科技学院学报;1996年02期 |
4 |
潘晏仲;两类载荷识别方程解的存在及唯一性[J];工程数学学报;1994年01期 |
5 |
刘端;;柔性多体系统的碰撞[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1990年S2期 |
6 |
王琪,黄克累,陆启韶;树形多体系统动力学的隐式数值算法[J];力学学报;1996年06期 |
7 |
朱明;多体系统动力学方程符号推导[J];力学季刊;1990年04期 |
8 |
李春明,芮筱亭;提高多体系统离散时间传递矩阵法计算精度的研究[J];应用力学学报;2004年01期 |
9 |
张强;李华;郭肖勇;冯立峰;王启宇;;现代能带计算方法的探究[J];哈尔滨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2009年01期 |
10 |
朱利刚;;机械系统动力学研究进展初探[J];江苏科技信息;2010年04期 |
11 |
潘宏侠,郑海起;结构动态载荷识别及其在兵器中的应用[J];测试技术学报;1994年02期 |
12 |
李晶,李明瑞,黄文彬;刚柔耦合约束多体系统的动力分析[J];计算力学学报;1993年04期 |
13 |
胡以怀,周轶尘;载荷识别中振动响应的简易获取[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交通科学与工程版);1994年03期 |
14 |
王晓锋,姜兴渭;多体系统动力学的子系统迭代法[J];弹道学报;2001年02期 |
15 |
林宝玖,谢传锋;挠性多体系统动力学[J];力学学报;1989年04期 |
16 |
黎勇,冯夏庭,栾茂田,王泳嘉;多体系统非连续变形的弹性及弹塑性分析方法(I)——基本原理[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4年01期 |
17 |
朱明;国际多体系统动力学讨论会[J];力学进展;1987年01期 |
18 |
芮筱亭,陆毓琪;多体系统振动的传递矩阵法[J];宇航学报;1995年03期 |
19 |
王琪,黄克累,陆启韶;带约束多体系统动力学方程的隐式算法[J];计算力学学报;1999年04期 |
20 |
原亮明,王成国,刘金朝,梁国平;一种求解多体系统微分-代数方程的拉格朗日乘子方法[J];中国铁道科学;2001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