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翼大攻角分离流控制技术研究
【摘要】:分离流控制是流动控制的一个重要方向,大攻角机翼分离流控制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工程应用前景。本文系统全面地研究了一种新的分离流控制方法——流动偏转器。
首先,从流动控制应用现状入手,研究目前应用较多的控制方法,吸取这些方法的流动控制理念,提出一种新的流动控制方法。通过研究某型多段翼在低速情况下的流动控制特性,认识其流动控制原理,即引用下翼面的压力对上翼面的边界层进行吹气,进而增加上翼面边界底层的能量,抑制分离。该方法的缺点是减小了下翼面的压力。基于这种考虑,本文提出在机翼上翼面前缘附近进行流动控制,采用偏转导引来流动量的方法,对上翼面边界层进行吹气,这样既保证了下翼面的压力,又能对上翼面的流动分离进行控制。本文在机翼的前缘加装流动偏转器,使来流向机翼上表面偏转,从来流中提取能量,增加流动底层的速度,使之抗分离的能力增加,进而抑制分离,推迟失速。
其次,采用风洞实验方法,研究了流动偏转器对分离流的实际控制效果。文中采用了三种不同类型的流动偏转器,由最初流动偏转器的流场显示看出,流动偏转器可以有效地控制分离。由第二种流动偏转器的风洞测力测压实验看出,流动偏转器可以使失速攻角推迟3度,由于流动偏转器对来流的偏转作用,可以使机翼上翼面的压力峰值保持到攻角24度。与干净机翼相比较,最终改进型流动偏转器可以使失速攻角推迟6度。由PIV流场测量结果看出,在流动偏转器的控制下,翼型上表面大的分离涡结构被抑制,失速攻角推迟;翼型上表面涡量变化较大的区域下移,壁面边界层与来流之间的能量交换加剧,底层能量增加,抗分离能力增强。
第三,采用数值计算方法,研究流动偏转器的流动控制机理,并结合基因算法,对偏转器进行多参数优化。通过对流动方向变化规律和翼面边界层的深入研究,探寻了偏转器的控制原理:使来流向机翼吸力面偏转;削弱机翼前缘附近流动的三维效应使流动趋近二元化;使边界层内速度型变得饱满,减小速度型形状因子H_(12),增大速度型的稳定性,抑制流动分离。基因算法的优化结果提升了流动偏转器的应用潜力。在流动控制中,经过基因算法优化后的流动偏转器,可以更加有效的提高翼型的气动性能。计算流体力学(CFD)和基因算法(GA)的结合是一种有效的强大的优化方法,它在当前的流动控制设计中具有前瞻性。通过iSIGHT设计平台,结合Fluent ,形成一个高效的优化平台,可以推广到更广泛的流体应用领域。另外,本文把遗传算法应用到空气动力学的实验当中,可以为飞行器工程设计和空气动力学理论分析提供更加优化的实验方案;流动偏转器是实现遗传算法在空气动力学试验中应用的合适载体;为了满足遗传算法对参数变化的高精度要求,本文提出把超声电机精密驱动技术应用于流动控制。既推进了遗传算法在实验当中的应用,也推进了流动偏转器控制技术的实际应用。
最后,研究了偏转器的实际工程应用。对风力机专用S809翼型的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流动偏转器可以有效的控制分离,改善翼型的失速特性,增加翼型气动性能的稳定性。通过对流动偏转器参数的基因算法优化,得到了在一定范围内失速控制的最优参数,较大的提升了流动偏转器流动控制性能,使最大升力系数提升24%,18°攻角下升阻比提高50%以上,失速攻角推迟2度。且使失速过程变缓。由于风力机多数时候会运行在失速状态,失速的变缓,可以减少叶片抖动,提升运行品质。
|
|
|
|
1 |
沈庆垓,林文彬,谢志行;非子午绕组偏转器磁场的分析与计算[J];电子与信息学报;1990年01期 |
2 |
H.Meyer
,刘洪举;20级数字光束偏转器的设计和性能[J];发光学报;1973年04期 |
3 |
C.L.M.Ireland;戎瑞;;20微微秒分辨率晶体条纹相机[J];激光与红外;1980年03期 |
4 |
冯永全;寻找TeO_2偏转器最佳波矢布局的两点参数法[J];压电与声光;1979年03期 |
5 |
王佐卿;一种“闪烁型”IDT阵列声束偏转器[J];声学学报(中文版);1986年05期 |
6 |
毕纪军;如何设计激光扫描系统[J];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2001年04期 |
7 |
王继扬;郭永解;李静;张怀金;;电光晶体研究进展[J];中国材料进展;2010年10期 |
8 |
金国良,许政权,徐秦瑶;声光布喇格衍射偏转器的设计和制作[J];光子学报;1990年03期 |
9 |
Harold Green
,许承杰;声光激光显示系统[J];发光学报;1975年01期 |
10 |
戎瑞;;各种光束扫描器性能比较[J];激光与红外;1983年08期 |
11 |
阎永志,曹泽煌,刘国凤,李治成;光导波的声光布喇格偏转[J];中国激光;1982年05期 |
12 |
杉浦幸雄,王德芳;声光调制器和偏转器[J];压电与声光;1985年05期 |
13 |
谢兴龙,陈绍和,许世忠,邓锡铭;利用电光偏转器进行激光脉冲整形的两种扫描光路的比较[J];中国激光;1996年12期 |
14 |
陈海清;;两片式法布里-珀罗透镜[J];激光技术;1986年02期 |
15 |
龚焕明,徐惠仁,施亚玲;激光打印、激光制版和激光刻字[J];物理;1987年07期 |
16 |
朱协卿,刘浩宁;电子束聚焦偏转系统中透镜和偏转器不对中装配误差效应的数值计算[J];电子与信息学报;1990年04期 |
17 |
西门纪业;磁透镜与偏转器的复合系统的电子光学性质和象差理论[J];物理学报;1977年01期 |
18 |
;钼酸铅声光偏转器的设计和制造工艺[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1976年00期 |
19 |
谢志行,林文彬,沈庆垓;带铁心任意形状偏转器磁场的计算[J];电子与信息学报;1990年02期 |
20 |
激光大屏幕组;国外激光扫描大屏幕显示进展(1964——1973)[J];发光学报;1974年05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