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元高超声速进气道阻力特性研究
【摘要】:在Ma2~3的飞行马赫数范围,冲压发动机成为吸气式超声/高超声速飞行器的必然选择。研究表明,超燃冲压发动机产生的净推力十分有限,要想获得足够的净推力,就必须尽可能减小其阻力。作为超燃冲压发动机的重要组成部分,阻力的主要承载部件,进气道阻力特性的研究显得十分主要,其中钝化前缘、壁面冷却及表面粗糙度对阻力的影响就是本文的研究内容。
论文首先采用数值模拟的手段详细研究了钝化对单楔与双楔压缩面阻力特性的影响。接着以一典型二元高超声速进气道为研究对象,分别研究了进气道前缘钝化和唇缘钝化对进气道阻力特性的影响。然后,分析了在高超声速飞行中,进气道前缘与唇缘由于气动烧蚀,其钝化半径不断增大的情况下,进气道各阻力系数的变化规律。
其次,针对采用传统的外接圆钝化方案后高超声速进气道总压恢复系数,流量系数下降严重的问题,采用数值模拟手段,研究了几种非对称钝化方案对二元高超声速进气道气动性能的影响,比较了对称钝化与非对称钝化方案对进气道阻力特性的影响。研究表明,非对称钝化方案可有效提高进气道的总压恢复系数与流量系数,减小内部阻力系数,但前缘抗烧蚀能力略有下降。
然后采用理论分析与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式详细研究了壁面冷却对高超声速进气道内部阻力的影响。首先讨论了随壁面温度变化,简单压缩楔面上各项阻力的变化规律。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壁面温度变化对二元高超声速进气道阻力特性的影响规律,给出了在来流马赫数6下,进气道摩擦阻力系数、压差阻力系数和内部阻力系数随壁温改变的变化规律。
最后,研究了壁面粗糙度对二元高超声速进气道内部阻力的影响规律。先用Fluent软件对存在壁面粗糙度的进气道阻力特性预测能力进行了考核。随后分析了在不同来流马赫数下,二元高超声速进气道内部阻力系数随壁面粗糙度的变化规律。研究发现,壁面粗糙度的变化对进气道摩擦阻力的影响较大,而压差阻力变化较小。
|
|
|
|
1 |
王军旗,倪招勇,李素循,孙茂;二维超/高超声速进气道流场数值模拟[J];航空学报;2005年02期 |
2 |
施磊,董金钟;二维高超声速进气道设计优化[J];航空发动机;2004年04期 |
3 |
梁德旺,李博;某典型二元高超声速进气道内二次流分析[J];推进技术;2005年02期 |
4 |
邓建平,方德润;高超声速进气道内激波-边界层干扰研究[J];空气动力学学报;1995年01期 |
5 |
张树道,司徒明,韩肇元;SFD方法模拟高超声速进气道中激波与边界层干扰[J];推进技术;2000年01期 |
6 |
王晓栋,乐嘉陵;前缘对进气道性能影响的数值模拟[J];推进技术;2002年06期 |
7 |
王向转;詹浩;朱军;;二维高超声速进气道优化设计方法研究[J];飞行力学;2009年04期 |
8 |
袁化成;梁德旺;;高超声速进气道再起动特性分析[J];推进技术;2006年05期 |
9 |
金志光,张堃元;二维非常规压缩型面超/高超声速进气道的设计概念[J];推进技术;2004年03期 |
10 |
徐惊雷,张堃元;唇口对侧压式高超声速进气道及等直隔离段影响的数值分析[J];航空动力学报;2004年06期 |
11 |
尤延铖;梁德旺;黄国平;;一种新型内乘波式进气道初步研究[J];推进技术;2006年03期 |
12 |
骆晓臣;张堃元;;侧压式进气道内部阻力的参数分析[J];推进技术;2007年03期 |
13 |
刘兴洲;;中国超燃冲压发动机研究回顾[J];推进技术;2008年04期 |
14 |
苏纬仪;张堃元;金志光;;高超声速进气道附面层分离无源被动控制[J];推进技术;2011年04期 |
15 |
王乐明;李军;刘迎春;;某型高超声速进气道性能的二维数值模拟[J];微计算机信息;2008年04期 |
16 |
常军涛;于达仁;鲍文;曲亮;;楔面转折角对高超声速进气道不起动/再起动特性的影响(英文)[J];固体火箭技术;2009年02期 |
17 |
黄国平;朱呈祥;尤延铖;周淼;;内乘波式进气道与内型侧压式进气道性能分析(英文)[J];Transactions of Nan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 Astronautics;2011年01期 |
18 |
徐旭,蔡国飙;超燃冲压发动机二维进气道优化设计方法研究[J];推进技术;2001年06期 |
19 |
罗世彬,罗文彩,丁猛,王振国;超燃冲压发动机二维进气道多级多目标优化设计方法[J];国防科技大学学报;2004年03期 |
20 |
李博;梁德旺;;高超声速进气道-隔离段反压引起不起动计算[J];推进技术;2006年05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