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基于记忆合金的高超声速进气道流动控制方法及验证

张悦  
【摘要】:高超声速进气道作为超燃冲压发动机的重要组成部分,显著影响着推进系统的性能。由于其工作在较宽的工作马赫数范围,非设计点性能往往难以兼顾。因此,为了改善设计/非设计点综合性能,需要引入措施对前体激波系调节和通道内激波/边界层干扰实施必要的控制。随着形状记忆合金材料的不断发展,其在进气道调节领域展现出较大的应用潜力,为此本文对基于局部记忆合金的高超声速进气道流动控制方法及关键气动问题进行了探索研究。根据高超声速进气道外压缩激波的调节需求,研究了通过局部改变进气道前体压缩面的外压缩激波调节技术,建立了由压缩面轮廓获得弯曲激波轮廓、由激波轮廓反求压缩曲面的计算方法,并据此研究了压缩面局部鼓包对外压缩激波的影响规律,提出了鼓包设计的原则。针对肩部膨胀波干扰下的高超声速进气道唇罩激波/边界层干扰现象进行了研究,发现在膨胀波影响下,目前广泛使用的激波/边界层干扰特性经验公式在多数情况无法获得满意的结果。进一步的研究表明,膨胀波与唇罩激波相互干扰是一个在空间逐渐变化的过程,其存在四种不同的作用机制,据此得到了膨胀波抑制唇罩激波/边界层相互干扰的有利区间。针对唇罩激波/边界层干扰现象,提出了基于二维可变形鼓包的新型控制方法,研究了其流动控制机理和控制规律,并将鼓包应用于高超声速进气道中。研究表明,其流动控制机理主要包括鼓包迎风面的预压缩效应、外凸段的消波效应以及膨胀扇对边界层加速效应。在有限宽度通道内,激波/边界层干扰具有显著的三维特性,此时的控制机理还包括鼓包分流作用对侧板下扫低能流聚集现象的抑制效应。一般,当激波入射在鼓包外凸面时其对激波/边界层干扰具有较好的控制效果。对于多道激波/边界层干扰现象,为使鼓包的控制效果达到最佳,应保证各道唇罩激波均入射在鼓包的外凸段表面上,并通过足够的激波入射点间距和当地顺压强梯度来实现各干扰现象之间的相互隔离。对于目前广泛研究的微型斜坡式涡流发生器,尾迹导致的低能流及其自身诱导的旋涡是其下游流动的两个典型特征。对有限宽度通道内的三维激波/边界层干扰现象,传统的微型斜坡式涡流发生器的控制能力明显不足。为此,本文提出了一种大后掠微型斜坡式涡流发生器,其对通道内激波/边界层干扰现象具有良好的控制能力,其流动控制机理包括预增压效应、分割效应、拦阻效应以及旋涡效应。当激波入射在涡流发生器后半部分时,其控制能力最佳。最后,结合二元高超声速进气道的截短模型,进行了前体激波系调节、唇罩激波/边界层干扰控制等措施的局部记忆合金实现方式研究。结果表明,使用反向变形与多次训练的组合处理方式,可获得具有一定变形量和较高回复速度的记忆合金板。通过专门的记忆合金板与弹簧钢板复合结构,可以有效提其刚度和变形回复速度。以此为基础,设计、加工了一套利用局部记忆合金板变形的高超声速可调进气道模型,并成功完成了各流动控制措施的变形演示。根据纹影实测的轮廓,进行了CFD仿真。结果表明,上述各类流动控制装置能够取得满意的控制效果,并使进气道的总压恢复系数得到明显提升。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袁化成;梁德旺;;高超声速进气道再起动特性分析[J];推进技术;2006年05期
2 袁化成;梁德旺;;抽吸对高超声速进气道起动能力的影响[J];推进技术;2006年06期
3 陈兵;徐旭;蔡国飙;;用空间推进算法模拟高超声速进气道流场[J];宇航学报;2006年06期
4 王乐明;李军;刘迎春;;某型高超声速进气道性能的二维数值模拟[J];微计算机信息;2008年04期
5 常军涛;鲍文;崔涛;于达仁;;抽吸对高超声速进气道抗反压能力的影响[J];航空动力学报;2008年03期
6 王翼;范晓樯;梁剑寒;刘卫东;王振国;;开启式高超声速进气道启动性能试验[J];航空动力学报;2008年06期
7 张红英;程克明;伍贻兆;;高超声速进气道流场的数值模拟[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08年05期
8 王向转;詹浩;朱军;;二维高超声速进气道优化设计方法研究[J];飞行力学;2009年04期
9 卫永斌;张堃元;骆晓臣;;二元高超声速进气道内部阻力特性分析与研究[J];空气动力学学报;2010年01期
10 李留刚;谭慧俊;孙姝;张悦;;二元高超声速进气道不起动状态的信号特征及预警[J];航空学报;2010年12期
11 袁化成;郭荣伟;;一种前体加宽型高超声速进气道试验方案研究[J];航空学报;2012年04期
12 鲍文;李伟鹏;常军涛;付海洋;;基于遗传算法的高超声速进气道自动优化设计[J];系统仿真学报;2012年04期
13 李祝飞;高文智;李鹏;姜宏亮;杨基明;;二元高超声速进气道激波振荡特性实验[J];推进技术;2012年05期
14 王殿恺;洪延姬;李倩;;激光能量主动控制高超声速进气道研究现状[J];激光杂志;2012年05期
15 何淼生;杨文将;郑小梅;刘宇;;基于磁流体控制的高超声速进气道黏性效应[J];航空动力学报;2013年02期
16 邓建平,方德润;高超声速进气道内激波-边界层干扰研究[J];空气动力学学报;1995年01期
17 蔡巧言;谭慧俊;;前体边界层状态对高超声速进气道流动结构及性能的影响[J];航空动力学报;2008年04期
18 王卫星;袁化成;黄国平;梁德旺;;抽吸位置对高超声速进气道起动性能的影响[J];航空动力学报;2009年04期
19 袁化成;郭荣伟;;矩形截面高超声速进气道气动设计及实验验证[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09年04期
20 陈思员;张亮;曾宪政;;三维侧压高超声速进气道试验与计算研究[J];空气动力学学报;2010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常军涛;胡清华;鲍文;于达仁;;高超声速进气道不起动控制研究进展[A];第二届高超声速科技学术会议会议日程及摘要集[C];2009年
2 王金光;张堃元;;前缘非对称钝化对高超声速进气道气动性能的影响[A];第四届高超声速科技学术会议会议日程及摘要集[C];2011年
3 王磊;张堃元;甘宁钢;杨顺凯;;高超声速进气道弹性可调压缩面概念研究[A];高超声速专题研讨会暨第五届全国高超声速科学技术会议论文集[C];2012年
4 刘红;岳连捷;陈立红;张新宇;;二元高超声速进气道自起动影响因素研究[A];高超声速专题研讨会暨第五届全国高超声速科学技术会议论文集[C];2012年
5 王磊;张堃元;甘宁钢;杨顺凯;;高超声速进气道弹性可调压缩面概念研究[A];第七届全国流体力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2年
6 赵一龙;范晓樯;王振国;;反压作用下高超声速进气道不起动流场振荡特性的实验研究[A];中国力学大会——2013论文摘要集[C];2013年
7 蔡佳;苏纬仪;张堃元;;二元高超声速进气道加速起动过程研究[A];中国力学大会——2013论文摘要集[C];2013年
8 刘红;岳连捷;陈立红;张新宇;;二元高超声速进气道自起动影响因素研究[A];第七届全国流体力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2年
9 卢洪波;岳连捷;肖雅彬;张新宇;;高超声速进气道唇缘钝化流动的数值研究[A];第四届高超声速科技学术会议会议日程及摘要集[C];2011年
10 肖雅彬;岳连捷;陈立红;张新宇;;乘波前体下流量全捕获的矩形转圆形高超声速进气道设计方法[A];高超声速专题研讨会暨第五届全国高超声速科学技术会议论文集[C];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张悦;基于记忆合金的高超声速进气道流动控制方法及验证[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5年
2 王翼;高超声速进气道启动问题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8年
3 李祝飞;高超声速进气道起动特性机理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3年
4 高文智;鼻锥钝化轴对称高超声速进气道流动特性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留刚;典型高超声速进气道的不起动特征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年
2 周忠平;钝化对高超声速进气道性能的影响[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7年
3 贾地;高超声速进气道的性能计算与分析[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5年
4 王金光;二元高超声速进气道阻力特性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2年
5 金亮;高超声速进气道流场数值模拟与试验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4年
6 李文静;大气扰动对高超声速进气道性能的影响及分析[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7 李航;基于双模态燃烧的二元高超声速进气道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2年
8 吴杰;高超声速进气道动态特性数值研究[D];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2012年
9 何继宏;高超声速进气道试验研究与数值模拟[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8年
10 田方超;内转式高超声速进气道的不起动问题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3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