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知识转移的机理及效率研究
【摘要】:
知识经济时代,高等学校的知识活动已经成为高校一切活动的重要载体,表现为:储存并传播知识、创造且转化知识、评价与流通知识、共享和分配知识,等等。高校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实际上是一个带动国家创新能力发展的角色,处于国家创新水平的高端“极”点位置,在国家创新活动中起着知识推动作用。
目前在我国与高校知识活动紧密相连的概念就是“科技成果转化”,并以“科技成果转化率”作为高校知识活动的中心评价指标和政策导向,这在当今的知识经济时代已经表现了明显的缺陷,因此本文提出采用高校知识转移效率来反映高校对社会贡献之一的思想,通过实证计算了近四年我国高校知识创新和知识转移的效率,分析了我国高校的知识活动状况。
阐述了高校知识传授、知识创新、知识物化的职能内涵,强调了高校在我国基础研究中的源头地位,阐明了高校在我国创新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借助于热力学中的熵理论,提出了知识熵概念,为了计算组织知识含量的不确定性,构建了知识熵的数学模型,探讨了作为高校知识转移前提条件的知识创新的主要环节,利用熵值法评价分析了高校的知识创新能力。
分析了高校知识转移的机理,构建了知识转移熵的数学模型,并运用知识转移熵值评价了组织知识获取结果的可信程度;论述了高校知识转移的层次,并分别建立了高校内部的知识转移模型和高校与企业之间的知识转移模型,给出了模型中控制知识转移速度和规模的参数选择,设计了高校知识转移的超循环模型。
探讨了高校知识转移的动力机制、渠道和途径,分析了企业吸收高校转移知识的动力机制,通过知识转移博弈分析,推算出知识转移过程中的两组子博弈纳什均衡解。
利用2001—2004年统计数据实证计算了我国各省、直辖市高校知识创新和知识转移的效率,分析了高校知识生产的特征,以及影响高校知识转移效率的关键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