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高效驱动机构的新型智能旋翼设计分析与试验研究
【摘要】:
目前,振动、噪声与气动设计的协调性问题是提高直升机效率的主要障碍。直升机的减振降噪是直升机发展史中一直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主要开展了基于推挽式双X型驱动机构的主动后缘小翼型智能旋翼的设计分析与试验研究。
主动后缘小翼控制是一种新型的智能旋翼减振降噪方案,它通过智能驱动机构控制桨叶后缘小翼的偏转,来控制桨叶升力面的高阶谐波气动力分布,实现对机体激振力主要谐波分量的主动抵消,以达到减振降噪的目的。
推挽式双X型驱动机构,是基于三角形放大原理的压电堆式驱动机构,它可以有效避免类似于杠杆式驱动机构的弯曲变形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具有结构紧凑、驱动效率高等特点。
本文对基于推挽式双X型驱动机构的主动后缘小翼型智能旋翼进行了设计分析和加工,对驱动机构进行了优化,建立了相应的动力学方程。建立了后缘小翼翼型的Leishman非定常气动模型,分析计算翼型的非定常气动力,验证了后缘小翼对直升机旋翼载荷分布的影响。并进行了不旋转状态下的试验,验证了该方案的可行性。试验对推挽式双X型驱动机构在不同电压和频率下的输出位移进行了测量,并采用角位移传感器测量了小翼在不同输入信号下的偏转角,试验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结果,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
|
|
|
1 |
刘守慎,李南慧;旋翼载荷分析“RASAP-I”系统的几个特点[J];流体力学实验与测量;1993年02期 |
2 |
陈仁良;悬停状态旋翼尾迹研究及气动特性计算[J];空气动力学学报;1995年03期 |
3 |
宋文萍,韩忠华,王立群,杨爱明,乔志德;旋翼桨尖几何形状对旋翼气动噪声影响的定量计算分析[J];计算物理;2001年06期 |
4 |
薛海峰,向锦武,张晓谷;前飞状态旋翼动稳定性及自由度间相互作用研究[J];航空动力学报;2004年05期 |
5 |
梅卫胜,焦昌富;悬停状态下旋翼模型桨叶气弹稳定性试验研究[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1994年04期 |
6 |
翁梓华,许钟,王适存;直升机旋翼系统可靠性分析方法研究[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1995年04期 |
7 |
王适存,徐国华;直升机旋翼空气动力学的发展[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01年03期 |
8 |
曹义华,王吉飞,余志强;CFD开拓了旋翼空气动力学的研究新领域[J];国际航空;2001年05期 |
9 |
萧秋庭;直升机旋翼阵风响应研究[J];飞行力学;1994年04期 |
10 |
忻志明
,胡国清;“黑鹰”直升机的新型旋翼桨叶[J];国际航空;1994年07期 |
11 |
徐国华,王适存;旋翼尾迹分析的曲涡元模型的改进[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英文版);1995年02期 |
12 |
曹义华;直升机机动飞行旋翼的气动力模拟[J];航空学报;1999年01期 |
13 |
源廷;旋翼大比拼——亚洲直升机展一线直击[J];国际展望;2001年07期 |
14 |
杨爱明,翁培奋,乔志德;用多重网格方法计算旋翼跨声速无粘流场[J];空气动力学学报;2004年03期 |
15 |
刘淑平;李维平;;蒸汽的智能测量方法研究[J];科技传播;2010年19期 |
16 |
陈仁良;悬停状态旋翼流场显示的试验研究[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1995年01期 |
17 |
乔渭阳,唐狄毅,李文兰;消失球方法及其对旋翼厚度噪声的分析研究[J];航空学报;1997年01期 |
18 |
陈文轩;;一个方便实用的旋翼数据库[J];直升机技术;1999年02期 |
19 |
康浩,高正;舰面直升机旋翼瞬态气弹响应分析[J];航空动力学报;2000年01期 |
20 |
鲁隽;波音的“蜻蜓”鸭式旋翼/机翼方案验证机[J];国际航空;2001年1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