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钢表面机械合金化制备高Cr合金层的研究
【摘要】:
机械合金化过程中,粉末在经历冷焊和细化的同时,其中一部分粉末吸附在磨球表面及罐壁上,经过反复挤压和冷焊,形成一定厚度的涂层。根据这一原理本文从三种不同的粉末体系出发,配以一定的球磨工艺参数,首次在管状碳钢材料内壁成功制备了高Cr合金层。采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能谱仪(EDS)及透射电镜(TEM)等对合金层进行显微组织、化学成分和相结构分析,并进行显微硬度测试、热震实验、循环氧化实验、阳极氧化实验来测试合金层相关性能。
实验首先以纯Cr粉为合金层原始粉末,分别设定300r/min,400r/min,500r/min三种球磨转速。发现高Cr合金层的厚度受机械球磨工艺参数的影响,且在合金层和基体结合处存在扩散现象。对含10wt%RE-Si-Fe和20wt%Al粉所制备的合金层的显微组织分析发现,稀土元素和Al能有效增加Cr的沉积率,提高合金层的厚度和扩散层厚度。
合金层的性能测试表明,高Cr合金层的显微硬度相对原始基体均有较大程度的提高,且界面结合处的硬度呈现梯度分布,抗高温氧化能力和耐蚀性相对于基体也有较大的提高。在球磨转速为500r/min条件下,抗氧化性能和耐蚀性最为优良。添加稀土元素后,合金层的抗剥落能力得到很大提高,试样在3.5wt%NaCl溶液中的腐蚀性得到较大改善。添加Al使得合金层抗剥落能力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合金层表面抗高温氧化能力要强于纯Cr粉合金层试样。
在研究MA技术制备高Cr合金层的机理时认为,球磨过程中,由于磨球对试样表面的摩擦及剪切作用,导致试样表面处于高度激活态,促进了Cr粉与试样表面的结合。Fe、Cr原子彼此相互扩散,形成冶金结合的合金层,同时冷焊而成的复合Cr粒子继续与试样表面发生冷焊作用,使合金层往外生长。
|
|
|
|
1 |
梁国宪,王尔德,霍文灿;机械合金化能量转换与Ni_(50)Ti_(50)非晶合金的形成[J];材料研究学报;1993年06期 |
2 |
李其龙;刘宁;靳瑜;;机械合金化制备Ni-Ti合金粉末[J];热处理;2011年03期 |
3 |
赵雪;陈辉;马勤;徐轲;;球磨参数对机械合金化制备Al_2O_3/Mo_5Si_3复合粉体特性的影响[J];粉末冶金工业;2011年02期 |
4 |
李海云;孟庆新;金松哲;李宏涛;;球磨工艺参数对Y_2O_3和Al_2O_3混合粉末机械合金化的影响[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1期 |
5 |
许迎利;周张健;李明;何培;葛昌纯;;球磨参数对ODS奥氏体不锈钢机械合金化效果的影响[J];材料科学与工艺;2010年02期 |
6 |
柏振海,黎文献,唐嵘,谭敦强;机械合金化制备镍基固溶体细微粉末[J];粉末冶金材料科学与工程;2001年01期 |
7 |
张文浩;徐静静;杜保立;唐新峰;;AgSbTe_2热电化合物的机械合金化制备[J];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2010年02期 |
8 |
Donald L. Erich;李行健;;机械合金化铝合金的优点[J];轻金属;1983年06期 |
9 |
曾炳胜;国外机械合金化弥散强化合金发展的现况及前景[J];机械工程材料;1984年03期 |
10 |
陈彦灵,李国斌,杨大智;ZrO_2-50mol%CaO陶瓷粉末的机械合金化[J];粉末冶金技术;1995年04期 |
11 |
杨君友,张同俊,李星国,崔崑;机械合金化研究的新进展[J];功能材料;1995年05期 |
12 |
杨君友,张同俊,胡镇华,崔崑 ;Fe-Ni机械合金化过程中的相变[J];华中理工大学学报;1995年12期 |
13 |
杨君友,张同俊,崔 ,潘宝明;Ti_(50)C_(50)粉末的机械合金化研究[J];科技通报;1995年04期 |
14 |
何正明,施耀铭,许士跃,董传华;机械合金化Fe_(100-x)Nix系超细粉末的X射线衍射谱研究[J];功能材料;1999年02期 |
15 |
吴全兴;机械合金化法制取Nd-Fe-B合金[J];稀有金属快报;1999年11期 |
16 |
晓敏;机械合金化制取NbSi_2基纳米复合材料[J];金属功能材料;2000年02期 |
17 |
李凡,黄海波,赵华庭,吴炳尧;用扫描电镜研究Fe-Si的机械合金化过程[J];电子显微学报;2001年04期 |
18 |
柏振海,黎文献,唐嵘,谭敦强;用机械合金化制备镍基固溶体细微粉末的工艺研究[J];矿冶工程;2001年02期 |
19 |
曹昱,易丹青,殷磊,刘黄;钼-钴-硅混合粉末的机械合金化研究[J];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2003年11期 |
20 |
高海燕,曹顺华;机械合金化制备纳米晶硬质合金粉的进展[J];粉末冶金技术;2003年06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