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虫鞘翅材料微结构、力学性能及联接机制的研究
【摘要】:
本文以生活在三种不同生活环境(包括水环境、陆地环境、土壤环境)的9种甲虫为研究对象,从微结构、力学性能、鞘翅联接机制和鞘翅张合几何等方面对甲虫生物材料进行实验和微结构观测,并就实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和研究。
结构上,鞘翅是非光滑表面,主要存在2种形貌:“犁沟状”条凸形貌和凹坑、凸苞分布形貌,鞘翅断面SEM实验表明鞘翅是一种中空型轻质生物复合材料,由鞘翅背壁层、中空夹芯层和腹壁层构成,而背壁层又是由黑色的致密外表皮层和数层纤维层相互交织后再铺设而成的内表皮层组成,实验得到甲虫鞘翅的比重(单位:kg/m~3)为0.8×10~3~0.9×10~3;东方龙虱前附足吸附脚掌上面布满“鞋形状”微型吸盘,侧缘长有许多微刚毛群,实验得到其最大法向吸附力53.3mN±7.68mN,最大切向吸附力213.5mN±33.53mN,猜测其吸附机制包含微吸盘的真空负压吸附和微刚毛群的Van der Waars力粘附两种。
力学性能上,本文对9种甲虫鞘翅进行了纳米压痕实验和拉断实验,纳米压痕实验测定了鞘翅外表皮层的硬度和弹性模量参数值,结果由头部区域至尾部区域呈增大趋势,其力学性能呈现拓扑分布规律,经线性回归得到甲虫鞘翅力学参数值为:硬度0.335GPa±0.130GPa,弹性模量6.920GPa±1.461GPa,而东方龙虱鞘翅硬度为0.475GPa±0.089GPa,弹性模量为8.214 GPa±0.708GPa,分别为甲虫鞘翅平均值的1.41倍和1.19倍,该结果体现东方龙虱鞘翅力学性能较一般甲虫鞘翅优异;拉伸实验表明鞘翅的变形主要以弹性变形为主,鞘翅纵向强度极限要大于横向强度极限,实验得到新鲜鞘翅强度极限值(σb)169.2MPa~194.5MPa,其比强度为0.20~0.22(比强度定义为材料的强度极限σb除以材料的比重ρ),与超轻质镁锂合金相当(0.16~0.21)。
联接机制方面,鞘翅采用了“楔形状”榫嵌入式联接机构,头部区域凸出榫片和楔形槽尺寸较小,尾部区域凸出榫片和楔形槽尺寸较大,其几何结构由头部至尾部呈线性增大,在鞘翅的凸出榫片端面均布满朝向一致的微刺突和微凸苞结构,该微结构主要加强鞘翅间的锁合联接,鞘翅的联接机制主要经由两个阶段:一是合翅联接过程,二是锁合联接过程。
鞘翅张合机制方面,通过高速摄像机录制的鞘翅张合运动轨迹录像,分析甲虫鞘翅上标记点的三维轨迹来描述甲虫鞘翅的张合运动机制,得到甲虫鞘翅的张合运动机制为:绕经过小盾板位置的单轴的旋转运动;鞘翅仰角在30°~60°之间,甲虫为了最大限度地减少鞘翅在飞行当中的能量消耗而选择了最适应的角度,鞘翅的张合过程易于控制且节能、高效。
综合上述,甲虫鞘翅是一种轻质、具高比强度和优异延塑性能的生物复合材料,该研究为航空航天领域对于轻质高强复合材料的设计提供仿生的生物学基础。
|
|
|
|
1 |
佟景伟;杨槐堂;;光弹性材料的光学-力学性能测定方法的建议[J];力学季刊;1982年01期 |
2 |
孙家驹;生物力学家和材料科学家感兴趣的论文集《生物材料的力学性能》[J];力学进展;1983年03期 |
3 |
吴忠文,魏青阳;无定形高分子结构与性能关系的研究(Ⅱ)——热处理对聚芳酯的力学性能和形态结构的影响[J];吉林大学学报(理学版);1987年03期 |
4 |
叶裕恭;刘道川;;含微裂纹的95%Al_2O_3陶瓷的力学性能[J];固体力学学报;1990年02期 |
5 |
邢胜娣;万纾民;;LI_2型结构化合物Ni_3Al等的价电子结构与R现象[J];科学通报;1993年06期 |
6 |
聂康明,罗筱烈;聚丙烯/聚丙烯酸正丁酯填充IPN共混体系的力学性能研究[J];安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年01期 |
7 |
郑爽,夏廷致,纪全,刘瑞刚;阻燃涤纶纤维结晶及力学性能的研究[J];青岛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年04期 |
8 |
俞树荣;材料的力学性能模糊分析[J];甘肃工业大学学报;1999年02期 |
9 |
俞树荣,王志文;材料力学性能的模糊模式识别[J];甘肃科学学报;1999年03期 |
10 |
徐涛,于杰,金志浩;热处理对聚丙烯结晶度及力学性能的影响[J];贵州科学;1999年04期 |
11 |
方翠,牛春梅;水煮对聚丙烯注射件力学性能的影响[J];河北工业科技;2001年04期 |
12 |
崔振山,徐秉业,刘才;热轧产品微观组织和力学性能的数学模拟[J];力学与实践;2002年05期 |
13 |
麦堪成,裘翌昕,林志丹;官能团化聚丙烯对Mg(OH)_2/PP力学性能的影响[J];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5期 |
14 |
王英辉,李晓敏,吴一,邹正光;SHS结合热压制备TiC-Al_2O_3/Fe-Al复合材料[J];桂林工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
15 |
赵煌,张敬阳,吴伟端;有机活性绢云母填充量对尼龙6力学性能的影响[J];华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3期 |
16 |
陆正兰,朱国强,冯涛,蒋丹宇;显微结构对α-β-SiAlON陶瓷室温力学性能数据离散性的影响[J];实验力学;2005年02期 |
17 |
李腾,李卫,潘伟,李岫梅;Fe_(40—45)Cr_(30—35)Co_(20—25)MO_(0—4)Zr_(0—2)合金微观结构对力学性能的影响[J];物理学报;2005年09期 |
18 |
毕见强,孙康宁,刘睿,王素梅,范润华;剪切应变量对Al-3%M g多晶材料性能的影响[J];人工晶体学报;2005年04期 |
19 |
魏仑,梅芳华,邵楠,董云杉,李戈扬;TiN/TiB_2异结构纳米多层膜的共格生长与力学性能[J];物理学报;2005年10期 |
20 |
姜雪洁,王书祥;改性聚丙烯纤维在路桥工程中的应用研究[J];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S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