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我国商标侵权治理的制度因素研究

叶强  
【摘要】: 在新制度经济学中,制度被视为一种行为规则,约束和引导个体理性地追求效用最大化的行为。目前,我国商标侵权屡禁不止。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我国商标侵权治理的制度因素方面的缺陷,即没有科学考虑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平衡。商标侵权是市场经济的产物,科学的商标侵权治理制度需要综合平衡相关利益主体的得益分配。 学术界偏重运用定性方法研究商标侵权治理制度。本文在利益相关者理论和法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上,通过管理科学模型的构建和实证检验,研究了我国商标侵权治理的制度因素问题。运用管理科学的分析方法,研究既有问题,科学分析商标侵权治理制度中各主体的内在利益关系,得出一些具有启发性的结论,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在界定核心概念的基础上,以商标权人、商标侵权人、消费者、职业打假者、政府作为博弈主体,分析各自的策略选择;(2)在演化博弈研究的基础上,基于TOPSIS和负理想点法,构建制度模式选择模型,通过数值模拟,研究最优的制度模式;(3)通过数据的回归分析、方差分析、卡方检验和方差秩检验,以及问卷数据的因子分析,验证模型结论;(4)在完整的规范分析和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治理商标侵权的制度建议。 经过研究,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商标权人是维护商标权利的核心利益主体。在制度设计上应注重激发商标权人的维权积极性,提高商标侵权治理的实效;(2)商标侵权的政府治理,是治理商标侵权的最重要的因素。政府须采取合理的惩罚力度,降低监管成本,强化监管责任,减少商标侵权人的非法得益,建立联动机制。比较而言,降低监管成本比加大处罚力度更有效;(3)商标侵权的司法认定,是治理商标侵权的比较重要的因素。商标侵权构成的司法认定规则应得到改革;(4)商标侵权的赔偿机制,是治理商标侵权的较为重要的因素。商标侵权的实质为对商标价值的侵害,商标侵权损害赔偿金的计算标准应以商标价值为基础;(5)消费者面对商标侵权的态度和行为,也是治理商标侵权的需要完善的因素。为克服消费者存在的一定程度的维权惰性,商标权人和政府应帮助消费者维权。职业打假行为也应得到法律的保护和规范。 本文将管理科学的研究方法运用到法经济学的研究领域,从全新的研究视角分析公共政策问题,具有一定的创新性。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李宗辉;;网络环境下商标侵权的类型及其规制[J];中华商标;2011年07期
2 林子傲;;涉外定牌加工企业的商标侵权风险及其商标战略[J];中华商标;2011年07期
3 关月琴;;商标权核算浅析[J];财会通讯;2011年22期
4 陈颜琳;;论商标法律保护之近似认定[J];西部经济管理论坛;2011年02期
5 陈燕;景春兰;刘川;;论商标权与商号权的冲突及其解决[J];延边党校学报;2011年04期
6 王婉婧;;浅析商标权与在先权利的冲突及解决原则[J];今日财富(金融发展与监管);2011年07期
7 张小琳;;我国企业应对域名与商标权冲突法律问题之策略[J];知识经济;2011年15期
8 尚志红;;商标许可中的风险及防范[J];中外企业家;2011年15期
9 张文理;;商标平行进口问题研究[J];知识经济;2011年15期
10 路衡;;域名抢注的性质及其法律规制[J];科协论坛(下半月);2011年07期
11 何中龙;;论商标的合理使用制度[J];群文天地;2011年10期
12 刘军;;论商标侵权损害赔偿的范围[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13 李偲琦;李洁;赵东婧;;域名与商标权冲突法律制度研究——从恶意抢注角度出发探究国际立法对中国的启示[J];经营管理者;2011年17期
14 马旭;刘红军;李亦楠;;反向假冒未注册驰名商标问题刍议[J];高教研究与实践;2010年01期
15 陶乾;;中欧搜索引擎关键词引发的商标侵权案件分析[J];知识产权;2011年04期
16 胡芳芬;;判定商标近似的原则及若干标准探讨[J];法制与社会;2011年24期
17 于娟;;近似商标判断标准研究[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13期
18 ;国内动态[J];中华商标;2011年07期
19 徐慧;;《反假冒贸易协定》对我国经济贸易的潜在影响分析[J];电子知识产权;2011年08期
20 周永健;徐春成;;略论知识产权侵权的法律责任——以“非法转让他人注册商标”为例[J];上海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商标侵权损害赔偿原则及适用中的问题[A];第三届西部律师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0年
2 高强;晏静;;商标权的限制——商标专用权与其他社会利益的平衡[A];第三届西部律师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0年
3 韩永安;;企业名称权和商标权的权利冲突研究[A];第三届西部律师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0年
4 吴鹏彬;;再论涉外定牌加工的商标侵权认定[A];2009中华全国律师协会知识产权专业委员会年会暨中国律师知识产权高层论坛论文集(上)[C];2009年
5 南振兴;;国际互联网上商标权的保护[A];市场监管理论与实践研究——中国工商行政管理学会2001-2002年度课题研究成果集[C];2003年
6 叶秀进;;谈商标权行政保护法律制度的完善[A];2009中华全国律师协会知识产权专业委员会年会暨中国律师知识产权高层论坛论文集(上)[C];2009年
7 崔明健;;论互联网上国际商标侵权案件的管辖权[A];2008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国际法)论文集——国际公法、国际私法分册[C];2008年
8 马翔;;关于商标的正当使用问题——由彼得兔商标侵权纠纷案引发的对商标正当使用问题的思考[A];律师事业与和谐社会——第五届中国律师论坛优秀论文集[C];2005年
9 赵正洋;赵红;;品牌混淆:一个法学范畴的延伸[A];中国高等院校市场学研究会2009年年会论文集[C];2009年
10 刘立平;;也论商标商品的平行进口与商标权利用尽[A];中国律师2000年大会论文精选(下卷)[C];200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叶强;我国商标侵权治理的制度因素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9年
2 金妧淳;中韩商标纠纷解决机制比较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5年
3 欧修平;知识产权权利冲突与司法衡平[D];西南政法大学;2006年
4 李小武;商标反淡化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0年
5 姚洪军;驰名商标相关法律问题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9年
6 幸大智;中国内地与台湾地区知识产权法制的比较[D];华东政法大学;2008年
7 袁真富;驰名商标异化的制度逻辑[D];上海大学;2010年
8 魏森;论商标的淡化[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7年
9 蔡祖国;知识产权保护与信息自由的冲突及其协调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10 陈武;“问题知识产权”的有效性及其影响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青青;涉外定牌加工的商标侵权问题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2 田昊;涉外定牌加工中商标侵权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3 李艳灵;隐性商标侵权认定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10年
4 聂世臻;竞价排名中商标侵权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5 徐隽;网络商标侵权及法律保护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6 谢钍睿;涉外定牌加工中商标侵权问题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7 张啸;竞价排名模式下商标侵权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8 解雪;初探我国商标反向假冒问题[D];吉林大学;2006年
9 李慧;竞价排名中的商标侵权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10 桂艳;涉外贴牌生产中商标侵权认定标准问题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湖南省长沙市中级人民法院民三庭法官 余晖;一起非典型的商标侵权案[N];中国知识产权报;2009年
2 本报记者 舒晴;电子商务阻击商标侵权难题多多[N];中国改革报;2010年
3 未果;定牌加工中的商标侵权问题探析[N];中国工商报;2011年
4 应振芳 浙江工商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定牌加工产品:是否构成商标侵权?[N];中国企业报;2011年
5 山西省晋中市工商局 高小超;变卖留置商品不构成商标侵权[N];中国工商报;2011年
6 福建省高级人民法院民三庭;涉外定牌加工中商标侵权的认定[N];人民法院报;2009年
7 广东省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 祝建军;使用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不构成商标侵权[N];人民法院报;2011年
8 刘红;构成商标侵权[N];人民法院报;2001年
9 实习生 张恒瑞;警惕商标纠纷中的“反向混淆”[N];中国消费者报;2006年
10 本报记者 郝薇;保护商标专用权任重道远[N];山西经济日报;2005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