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聚合物驱动态预测及其评价研究

冯玉良  
【摘要】:目前,作为国内第一大油田,大庆油田聚合物驱产油量已经连续9年超过1000万吨,占全油田原油年总产量的25%以上,并且在油田整体进入特高含水期的情况下,要完成“4000万”吨可持续稳产的战略目标,聚合物驱油在近期将是主要的补产措施。 预测是决策的基础与前提。一个油田开发效果评价、开发规划、开发方案设计与调整等决策管理问题都是以油田动态指标预测做为重要依据的。因此,聚驱动态指标预测就成为目前油田关注的重点问题。 本文围绕聚驱动态指标预测及其评价研究主要开展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提出了IFKN网络新方法进行聚合物区块聚类分析。由于FCM算法单个数据对所有类中心节点都存在吸引力,因此使得数据对距离它较远的类中心吸引力也可以得到调整,则所有类中心中不会存在死节点,提高了该算法的寻优概率,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陷入局部极值的可能性。但是大庆油田由于地质沉积过程的连续性使得聚合物驱区块间既有区别又联系紧密,用FCM对其进行聚类,必然收敛速度慢。通过引入墨西哥草帽函数改进FCM聚类方法,从而将专家经验纳入预测过程,在提高计算速度的同时,保证了较高的寻优概率。 (2)系统总结了前人对聚合物驱油机理的研究成果,重点针对聚合物溶液粘弹性进行总结和分析,并在明确聚驱机理的前提下,对聚驱实际区块的动态指标变化规律进行了分析,通过编制简明的聚合物驱动态指标经验图版,可以方便的进行聚驱指标的初步预测工作。 (3)进行聚驱动态预测单因素分析。利用油藏数值模拟方法,通过建立多个概念地质模型,考虑地质因素(包括非均质性、河道砂连通类型和厚度比例)、开发因素(包括聚合物用量、注入速度、注入浓度、注聚前初含水、井组对应率、井距)和聚合物溶液本身性质(粘度、剪切稀化、吸附、不可及孔隙体积、残余阻力系数)对于聚驱动态指标的影响,从而为聚合物驱动态指标的预测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4)建立了“聚驱动态组合预测方法”。在组合预测思想的指导下,针对聚合物驱动态指标变化快的特点,将聚驱前缘推进方程和经验回归方法相结合,既有经验回归方法对产液量保持较高的预测精度,又可以利用聚驱前缘推进方程对瞬时变化作出及时响应,预测精度平均提高6%。 (5)提出了“反补油量法”。以往“综合动态分析方法”充分考虑了地质因素、开发历史因素以及聚驱过程中生产因素对于驱油效果的影响,但是由于对含水率低值期含水率曲线和产液量曲线的预测公式采用线性回归,因此造成产油量整体5%左右的误差。本次研究提出“反补产油量”的思想,利用正弦函数来对含水率低值期产油量变化进行回归,然后对综合动态分析方法计算获得的产油量进行“反向补偿”计算。从而提高了聚驱动态指标的总体预测精度5%。 现场应用结果表明,预测精度在一定程度上得以提高,完全能够满足现场实际工作需要,应用在大庆油田“4000万”吨持续稳产规划当中,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油田聚驱指标规划难的现状。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方艳君,苗凡胜,孙建英;改善聚驱开发效果、延长有效期的做法[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01年06期
2 张继成,宋考平,邓庆军;聚驱开发指标计算数学模型的建立与应用[J];钻采工艺;2003年01期
3 ;分层注聚技术可解决聚驱井层间层内吸聚差异大问题[J];石油钻探技术;2006年01期
4 吴赞校,石志成,丁川,于宏宇;聚合物驱综合调整方法研究与探讨[J];国外油田工程;2001年06期
5 刘连福,李继庆,宋辉,牛广侠;对聚合物驱单井效果评价的几点认识[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02年04期
6 李发印;;聚合物驱油效果评价方法研究[J];海洋石油;2007年04期
7 李继庆,姜喜庆,杜晓明,李兴国,刘连福;精细地质研究在聚合物驱开发中的应用[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01年02期
8 夏连晶;王英威;张凤敏;张希福;;杏北开发区聚驱增油高效期的预测模型[J];化工之友;2007年17期
9 廖广志,牛金刚,邵振波,陈鹏;大庆油田工业化聚合物驱效果及主要做法[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04年01期
10 陈弘;刘新;王洪卫;;聚合物驱开发阶段对油层分类的认识[J];石油天然气学报;2005年S5期
11 林立;;优化二类油层聚驱注采关系的做法及认识[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06年S1期
12 林涛;李宜强;李梅;;聚驱中、后期井网加密对聚驱效果影响的物理模拟实验研究[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07年04期
13 尹玉萍;吴庆峰;;聚驱见效特征与影响因素分析[J];油气田地面工程;2008年05期
14 李岩;于力;唐述山;;大庆油田聚合物配注系统发展简述[J];油气田地面工程;2008年08期
15 孙阳;黄子伟;;聚驱采出井不加热集输技术应用可行性分析[J];油气田地面工程;2009年08期
16 高尔双,万新德,方庆;聚合物驱不同阶段效果评价方法探讨[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01年04期
17 袁文翠,赵建民,倪红梅,肖勇军;聚合物驱综合调整优化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大庆石油学院学报;2002年03期
18 亓校湘;;聚合物驱不同阶段低效井的确定及治理措施[J];大庆石油学院学报;2007年06期
19 王春梅;;喇南中西一区二类油层聚驱合理布井方式研究[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11年05期
20 黄伟;;提液措施对聚驱效果的影响[J];西南石油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常晓平;马玉霞;熊英;;聚合物驱数值模拟应用方法研究[A];提高油气采收率技术文集[C];2009年
2 李树荣;张强;雷阳;张晓东;;聚合物驱最优注入问题的一种分区优化方法[A];中国自动化学会控制理论专业委员会C卷[C];2011年
3 罗庆;张连军;杨宝侠;刘春梅;;聚合物驱压裂时机确定及选井选层方法研究[A];三次采油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4 孙传宗;姜汉桥;侯健;;聚合物驱微观渗流机理的三维孔隙网络模拟[A];渗流力学与工程的创新与实践——第十一届全国渗流力学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1年
5 孙文杰;陈欢;余彦敏;李克文;;测定与计算聚合物驱相对渗透率的新方法[A];渗流力学与工程的创新与实践——第十一届全国渗流力学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1年
6 孟曙光;侠利华;乔书江;姚建;;聚合物驱含水变化与各类影响因素模型[A];第九届全国渗流力学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二)[C];2007年
7 聂小斌;娄清香;古丽;买尔当;陈素萍;;砾岩聚合物驱有关驱油体系研究的几个核心问题[A];提高油气采收率技术文集[C];2009年
8 马艳;李洪生;代亚宏;柏红霞;黎锡瑜;;改善二类储量高温聚合物驱开发效果对策研究[A];提高油气采收率技术文集[C];2009年
9 买尔当·吐尔逊;娄清香;聂小斌;帕提古丽;;调剖技术在七东1注聚试验区的应用[A];提高油气采收率技术文集[C];2009年
10 赵明凯;;聚驱采出井清防蜡技术初探[A];三次采油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冯玉良;聚合物驱动态预测及其评价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1年
2 卢磊;油田聚合物驱采油污水处理药剂及工艺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3 高丙坤;聚合物驱动态指标的预测与控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3年
4 郭兰磊;聚合物驱提高原油采收率的动态规划方法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10年
5 潘建华;牛心坨油田化学剂调驱提高采收率技术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1年
6 韩杰;高温油藏聚合物驱及复合驱技术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7 谢俊;高含水油藏注聚合物后油藏精细描述与潜力评价[D];成都理工大学;2004年
8 孙智;聚合物驱油井产出液在抽油杆做轴向运动的井筒中的流动——理论,计算和应用[D];大庆石油学院;2004年
9 高静乐;陇东地区侏罗系油藏聚合物驱提高采收率研究[D];西北大学;2009年
10 李伟;三采用表面活性剂和聚合物的动态界面张力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永强;聚合物驱抽油机井参数优化设计研究[D];大庆石油学院;2007年
2 张涛;二类油层提高采收率实验研究[D];大庆石油学院;2006年
3 周妍;萨中开发区中区西部聚驱储层规律研究[D];大庆石油学院;2008年
4 张红瑛;聚合物驱抽油机井杆柱计算机仿真及试验研究[D];大庆石油学院;2003年
5 肖勇军;基于COM的聚驱综合调整系统的研究与实现[D];大庆石油学院;2004年
6 关恒;大庆油田三类油层聚驱的适应性研究[D];大庆石油学院;2006年
7 原野;基于数值模拟的聚合物驱粘弹性贡献定量描述与注入参数优选[D];东北石油大学;2012年
8 刘青力;聚驱采出井不压井作业技术[D];大庆石油大学;2006年
9 沈明欢;渤海油田聚驱采出液化学破乳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7年
10 赵力朋;聚驱抽油机井抽油杆柱动态仿真与防偏磨优化设计[D];燕山大学;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飞;大庆油田聚驱开发水平提高[N];中国矿业报;2005年
2 李丹;大庆采油六厂三类油层聚合物驱试验初显成效[N];中国石油报;2008年
3 记者 刘宪广 通讯员 王蕾;新疆油田扩大聚合物驱工业化试验[N];中国石油报;2009年
4 记者 王侠 通讯员 陈丽华 程宏杰;克拉玛依油田聚合物驱试验取得成效[N];中国石油报;2009年
5 记者 汪亚萍 通讯员 张建平;大港污水聚合物驱工业化试验见成效[N];中国石油报;2008年
6 通讯员 刘宪明;采油六厂聚驱增油111万吨[N];大庆日报;2011年
7 记者 刘祥飞 王志田;大庆油田三采聚驱技术获得新突破[N];中国石油报;2006年
8 记者 王志田 通讯员 刘宪明;大庆喇嘛甸油田聚驱试验创五最[N];中国石油报;2011年
9 郑干臣 李新;提高采收率:二次注聚曙光初现[N];中国石化报;2006年
10 尹永华唐毓;分层注聚工艺助力油藏开发[N];中国石化报;2008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