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秒脉冲激光致薄膜光学元件损伤特性测试与数值分析
【摘要】:光学薄膜是光学系统中非常重要而又脆弱的元件,本文通过理论推导、数值模拟以及实验等方式对毫秒激光作用下光学薄膜损伤及作用机理进行了研究,进而阐述了毫秒激光损伤过程的特点。
研究了毫秒激光作用下电场分布对膜层温度和应力的影响。从麦克斯韦方程组出发,推导了膜层中电场的分布,并根据传热学和有限元法,建立了毫秒激光辐照光学薄膜的理想模型。计算了膜层内的温度分布及应力分布,并分析了局部电场增强对温度分布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在毫秒激光作用下热传导弱化了电场增强效应对温度的强化效应,膜层内部的温度分布更为平均,驻波场的存在并不会大幅度降低理想光学薄膜的损伤阈值。
在考虑薄膜内电场分布的前提下,建立了毫秒激光辐照光学薄膜的缺陷模型。计算了不同填埋深度、不同大小的缺陷所引起的温度场,分析了陷填埋深度以及大小对温度场的影响。结果表明:毫秒激光作用下膜层内部的缺陷降低了薄膜的损伤阈值,且缺陷越大、缺陷所处位置的电场越强膜层越容易被损伤。
针对毫秒激光致使两种典型光学薄膜的损伤特性,根据ISO-11254对损伤阈值进行了测量,并对其阈值附近的损伤形貌进行了显微分析和研究。研究了不同厚度单层膜的损伤特性,得到了损伤阈值与膜层厚度之间关系。毫秒激光作用下,影响TiO2/SiO2膜损伤阈值的主要为TiO2,膜层的损伤阈值随着膜层中TiO2膜的厚度的增加而减小。膜层越厚,单位面积内含有缺陷或杂质的概率越高,数量越多,这是损伤阈值随厚度增加减小的最要原因。
在研究高能量密度激光作用下光学薄膜的损伤情况时,发现毫秒激光不仅对光学薄膜的膜层造成损伤,而且在其基底内部造成了毁灭性的破坏。即在毫秒激光作用下,膜层的基底上形成了锥形孔,进而对孔的大小和深度与作用激光能量密度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和讨论。实验结果表明:当激光能量密度增加至2×104J/cm2以上时锥形孔的深度将不再发生变化,激光辐照区域形成的物质蒸汽能够吸收部分激光的能量,从而降低了激光对基底的破坏效果。
通过实验比较了毫秒和纳秒激光对光学薄膜的损伤,得到了其损伤阈值以及损伤形貌,结果表明毫秒激光引起的光学薄膜的损伤与短脉冲激光引起的损伤存在显著的差异。根据毫秒激光引起的损伤结果,认为膜层的损伤有可能是由缺陷引起的,且阈值附近损伤深度为200μm左右;对于短脉冲激光而言,认为损伤主要是由雪崩电离引起的,且其损伤深度仅为百nm量级。进而基于传热学理论建立不同脉宽激光辐照光学薄膜的理想模型,计算了膜层损伤过程中的温度分布,结果表明毫秒激光作用下,光学薄膜的损伤区域要远大于短脉冲激光,并验证了毫秒在损伤领域的优势。
本文的研究结果不仅有助于加深对毫秒激光损伤光学薄膜进程的理解,而且对其损伤机理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同时为抗激光损伤薄膜的研制提供理论和实验基础。
|
|
|
|
1 |
孟海鸿;周万虎;;脉冲激光对面阵CCD干扰机理初探[J];科技资讯;2008年18期 |
2 |
徐毓光,吕波,余勤跃,谈小虎,葛建忠,陈梅;高重复频率脉冲激光对光学薄膜的损伤[J];激光杂志;1994年05期 |
3 |
何跃娟,朱日宏,沈中华,陆建,倪晓武;激光作用下的铝管热参数的变化对温度场的影响[J];光学技术;2005年02期 |
4 |
何跃娟,朱日宏,沈中华,陆建,倪晓武;激光作用于圆管产生瞬态温度场的数值模拟[J];激光技术;2005年04期 |
5 |
戴罡;陆建;刘剑;秦渊;倪晓武;;毫秒激光致光学薄膜损伤阈值的测试与分析[J];测试技术学报;2011年02期 |
6 |
付博;张翠娟;罗飞;张大勇;申永明;刘国栋;袁永华;罗福;;脉冲激光对绝缘体上硅材料的损伤机理研究[J];光学学报;2010年05期 |
7 |
安荣荣;骆晓森;沈中华;倪晓武;;脂肪组织中异物弹性影响激光超声的数值模拟[J];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2期 |
8 |
王涛;赵元安;黄建兵;贺洪波;邵建达;范正修;;多脉冲激光作用下光学薄膜损伤的累积效应[J];光子学报;2006年06期 |
9 |
陈燕;牛燕雄;邵珺;陈琪;;脉冲激光辐照皮肤组织的热效应解析计算研究[J];激光与红外;2009年12期 |
10 |
毕娟;张喜和;倪晓武;李昌立;徐立君;刘丽炜;;激光作用双层材料产生瞬态温度场的数值模拟[J];光电子技术;2010年01期 |
11 |
胡建平,马孜,李伟,付雄鹰,李瑞洁;氧化物薄膜抗1064nm脉冲激光损伤的特性研究[J];光学学报;2000年02期 |
12 |
何跃娟;朱日宏;沈中华;陆建;倪晓武;;薄膜-基底式管材中脉冲激光产生的温度场[J];江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1期 |
13 |
李永放;王兆华;李百宏;王蕾;李军;廖桂生;;脉冲激光作用下的量子定位实验方案的设计及分析[J];光子学报;2010年10期 |
14 |
蒋德宾,罗毅,高敏;脉冲激光去除青铜文物锈斑的研究[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6年04期 |
15 |
杨增强;郭志荣;张建军;;二束飞秒脉冲对O_2分子转动波包的适时控制[J];石河子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4期 |
16 |
王秋良,王又青,安承武;脉冲激光扫描淀积类金刚石薄膜[J];激光技术;1998年02期 |
17 |
李文煜,王金宝,程湘爱,陆启生;激光对面阵CCD器件破坏的一种新机理[J];强激光与粒子束;2005年10期 |
18 |
王续跃;胡亚峰;许卫星;吴东江;;基于吸收系数修正的硅片激光弯曲模拟与实验[J];光学精密工程;2008年10期 |
19 |
吴艳梅;Thomas BISSON;伏云昌;李俊昌;;激光脉冲对钢材热处理的计算[J];激光杂志;2008年05期 |
20 |
柯常军,万重怡;红外光电探测器的激光损伤分析[J];光学技术;2002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