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机多孔纳米复合吸附剂的制备与表征
【摘要】:CO2作为温室效应的罪魁祸首,严重威胁了我们的生活和环境。碳捕获和封存(Carbon Capture and Storage, CCS)技术应运而生,这是一种对CO2进行收集、运输并得以长期安全存储的过程,从而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
针对CO2的酸性气体性质,本文选择吸附分离法,以碳纳米管(CNTs)、凹凸棒土(ATP)、硅胶以及白炭黑等多孔材料作为载体,负载碱土金属氧化物制备了多种无机固体CO2吸附剂。以盐酸盐为前体,分别采用沉淀法制备碳纳米管复合吸附剂,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凹凸棒土复合吸附剂,采用浸渍法制备多孔硅材料复合吸附剂。实验考察了金属盐浓度、煅烧时间、煅烧温度等因素对复合粒子的粒径以及形貌的影响,通过控制实验条件制得纳米复合吸附剂。结合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衍射仪(XRD)、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比表面积(BET)及孔径分布、热重(TG)以及粒度分析等手段,对复合粒子前驱体及纳米复合吸附剂的形貌尺寸和吸附性能进行了综合表征。
研究发现,实验制得的CNTs复合吸附剂在微观下呈现疏松多孔状。根据复合吸附剂的CO2吸附等温曲线,得出750℃时CNTs/CaO的吸附量为16.61wt%,50℃时CNTs/MgO的吸附量为6.09wt%。对CNTs/CaO进行循环两次吸附脱附实验,吸附温度与脱附温度均为750℃,99.99%CO2气氛,结果第一次吸附量为16.61wt%,第二次吸附量为15.84wt%,表明复合粒子具有良好的循环再生性能。
实验制得ATP复合吸附剂的微观状态呈棒状纤维状。600℃时ATP/CaO的吸附量为3.69wt%,50℃时ATP/MgO的吸附量为3.93wt%。鉴于ATP为天然的粘土材料,具有无污染和成本低廉的优势,加上ATP复合吸附剂还可表现出较高的吸附效果,使之成为极具研究价值的吸附剂载体。
白炭黑和硅胶的复合吸附剂分别呈微孔状和颗粒状,其中白炭黑/CaO和白炭黑/MgO的吸附量分别为1.69wt%(750℃)和3.10wt%(50℃)。而硅胶/CaO和硅胶/MgO的吸附量分别为0.24wt%(600℃)和1.82wt%(50℃)。由于白炭黑较高的比表面积及丰富的孔隙率,使得白炭黑复合吸附剂对CO2的吸附效果整体上高于硅胶复合吸附材料。
|
|
|
|
1 |
祖庸,任莉;超微细粉体TiO_2的性能及应用[J];钛工业进展;1996年05期 |
2 |
;信息与动态[J];工具技术;2000年11期 |
3 |
张立德;纳米材料和技术的战略地位、发展趋势和应用[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杂志;2000年Z1期 |
4 |
;纳米技术发展可能经历五个阶段[J];航空精密制造技术;2001年04期 |
5 |
;纳米复合薄膜制备技术[J];技术与市场;2001年04期 |
6 |
许秀艳,付国柱,徐瑞芬;纳米TiO_2在涂料中的应用[J];全面腐蚀控制;2001年02期 |
7 |
李文;武汉大学纳米科技研究成果显著[J];中国建材;2001年07期 |
8 |
子荫
,白杉;纳米塑料性能优异[J];化工时刊;2001年08期 |
9 |
;我国研制成功纳米压力传感器[J];稀有金属;2002年01期 |
10 |
魏玲,李慧;“纳米技术”开创21世纪人类生活的新时代——纳米时代[J];昌吉学院学报;2002年03期 |
11 |
潘家祯;纳米材料和纳米科技[J];化工设备与防腐蚀;2002年02期 |
12 |
牛俊杰,沙健,马向阳,张辉,杨青,杨德仁;光电子领域中的纳米半导体材料[J];材料导报;2002年11期 |
13 |
胡连荣;识破伪科学给你纳米真感觉[J];金属世界;2003年01期 |
14 |
付玲;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筹)揭牌[J];新材料产业;2003年04期 |
15 |
;科研[J];新材料产业;2003年04期 |
16 |
;科研[J];新材料产业;2003年06期 |
17 |
;产品介绍[J];表面工程资讯;2003年02期 |
18 |
;世界首块纳米锂电池在宁波问世[J];稀有金属;2004年03期 |
19 |
;纳米抗紫外线纤维问世[J];纺织信息周刊;2004年22期 |
20 |
黄昊鹏;纳米PP汽车部件[J];国外塑料;2004年07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