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高速火箭橇—轨道系统耦合动力学研究

王健  
【摘要】:本文针对高速火箭橇-轨道系统这一介于室内与室外之间的大型地面试验设备,对其耦合动力学进行了详细研究。首先对高精度试验轨道不平顺及其对火箭橇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然后运用动力学相关基础理论,推导建立了高度非线性的火箭橇-轨道耦合动力学一般模型;基于面象对象方法,开发了火箭橇-轨道耦合动力学计算软件RSTdyn (Rocket Slet-Track dynamics);对相关参数获取方法、动力学模型及计算软件进行了验证;以某单轨火箭橇-轨道系统为对象,进行了耦合动力学的应用研究。主要研究工作如下: (1)根据轨道不平顺功率谱密度分析方法,编制C++程序对美国HHSTT实测轨道不平顺功率谱密度(PSD)曲线进行了数据处理与分析,采用粒子群优化算法获得了高精度轨道的PSD函数及参量值;采用速度法和运动法对轨道短程不平顺影响火箭橇进行了计算与分析,提出了轨道长程不平顺影响火箭橇的PSD量纲分析法,完成了三种方法计算结果的对比分析。研究表明,高精度轨道不平顺高频特性更为明显、不平顺幅值更小、功率集中在高频段、平顺性更好,火箭橇速度越高要求的轨道长程与短程不平顺度的数值越小、波长越大,轨道建造的精度要求亦越高;火箭橇设计时应首先避开轨道的短波高频干扰段。 (2)根据火箭橇在轨道上运动的物理过程,首先运用相对坐标法建立了火箭橇-轨道系统的动力学坐标系,采用方向余弦矩阵实现了各坐标系间的转换;然后运用矢量力学Newton-Euler方法对火箭橇、钢轨与轨道枕板进行了受力分析,考虑了系统所受到的气动力、风速、火箭推力、碰撞接触力、冲击制动力、靴轨间隙等非线性因素;运用动力学相关基础理论推导建立了火箭橇-轨道耦合动力学一般模型,获得相应的动力学矢量、矩阵和标量形式的数学方程组。所建立的动力学模型为火箭橇-轨道系统动力学响应的计算与分析奠定了基础。 (3)基于火箭橇-轨道耦合动力学模型,采用面象对象技术Visual C++6.0开发了橇-轨耦合动力学计算软件RSTdyn,其动力学模型求解算法采用自适应步长Runge-Kutta-Fehlberg方法;以国内外现有相关火箭橇-轨道系统分析与试验结果为基础,对火箭发动机推力模型、轨道不平顺Blackman-Tukey (B-T)重构方法、火箭橇气动参数计算流体力学(CFD)获取方法、靴-轨冲击参数有限元分析(FEA)获取方法、火箭橇-刚性轨道耦合动力学模型及橇-轨耦合动力学计算软件RSTdyn进行了验证。研究表明,所建立动力学模型、参数获取方法及计算软件,具有良好的可靠性和可信度,可以应用于新火箭橇-轨道系统的分析与设计。 (4)利用火箭橇-轨道耦合动力学模型与计算软件RSTdyn,对某单轨火箭橇-轨道系统进行了耦合动力学响应的应用研究。在发动机星形装药几何燃烧规律的基础上推导了该火箭橇质心相对矢径、运动速度与加速度及转动惯量的计算公式。采用CAD、FEA、CFD及B-T等方法获得了单轨火箭橇-轨道系统参数,计算得到了橇-轨系统的加速度、速度、位移、接触力等动态响应结果,并与其它方法结果进行了对比,最后研究了靴-轨间隙、轨道不平顺及地面风速等三个参数对系统响应的影响,总结得到了相关动态响应规律。研究表明,火箭橇低速运动时,呈现出低频振动特性且随着火箭橇速度的增加其振动减弱;火箭橇高速运动时,则呈现出高频振动特性且随着火箭橇速度的增加其振动不断加强;钢轨、轨枕构成的轨道,呈现高频振动特性,随着火箭橇速度的增加其振动不断加强;轨道缓冲作用使得橇-轨动态接触力比准静态接触力更小,按准静态方法设计的火箭橇安全系数较高,可进一步优化减轻火箭橇重量;火箭橇设计时应避开动态高频振动段,与轨道长程不平顺PSD量纲分析法得出的结论一致;靴-轨间隙、轨道不平顺对动态响应影响较大,系统设计时应选取一个与橇-轨匹配的合理值,而地面风速则影响较小,设计时可以忽略该因素。 所采用的方法和得到的结果可以满足火箭橇-轨道系统设计与分析需要,通过研究加深了对高速火箭橇-轨道系统这一动态地面设备的认识,研究成果成功应用到了实际设备的工程研制之中。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雷晓燕,毛利军;线路随机不平顺对车辆-轨道耦合系统动力响应分析[J];中国铁道科学;2001年06期
2 冯雅薇;魏庆朝;高亮;时瑾;;直线电机地铁车轨系统动力响应分析[J];工程力学;2006年12期
3 全玉云,孙丽萍,吴昌华,王生武;机车车辆/轨道系统垂向耦合动力学分析[J];大连铁道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4 王中双;陆念力;;复杂平面连杆机构耦合动力学的回转键合图法[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6期
5 刘习军;贾启芬;岳澄;霍学晋;张文德;郎作贵;;车-桥耦合动力学综合实验平台的研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7年10期
6 程绪铎;带挠性轴太阳帆板与航天器中心刚体耦合动力学研究[J];吉林大学学报(理学版);2003年03期
7 袁俊;胡卫兵;孟昭博;吴敏哲;;浮置板轨道结构类型比较及其隔振性能分析[J];振动.测试与诊断;2011年02期
8 赵春发,翟婉明,蔡成标;磁浮车辆/高架桥垂向耦合动力学研究[J];铁道学报;2001年05期
9 时瑾,魏庆朝;常导磁悬浮铁路磁轨关系研究[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2004年04期
10 王中双;陆念力;;基于键合图的多体系统耦合动力学的发展及现状[J];中国机械工程;2007年17期
11 韩义涛;翟婉明;高建敏;;空吊轨枕对轨道结构的动力影响分析[J];中国科技论文在线;2006年02期
12 杨吉忠;翟婉明;苏虎;;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系统可视化仿真[J];交通运输工程学报;2007年04期
13 王中双;陆念力;;平面多体机械系统键合图模型及其动力学原理[J];机械设计与研究;2007年05期
14 岳宝增;;微重力环境下轴对称贮腔类液刚耦合动力学[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7年11期
15 周海仑;陈果;;航空发动机双转子-滚动轴承-机匣耦合系统动力学分析[J];航空动力学报;2009年06期
16 ;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理论研究在国际上引起较大反响[J];学术动态报道;1997年01期
17 王中双;陆念力;;复杂柔性多体系统耦合动力学的键合图法[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11期
18 徐长顺;王中双;;基于键合图的系统动力学理论及分析软件的发展及现状[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2008年01期
19 蒋国伟;周徐斌;申军烽;顾亦磊;杜冬;孔祥森;;某卫星微振动建模与仿真[J];航天器环境工程;2011年01期
20 曾晟;谭凯旋;桑潇;史文革;;原地浸出采铀多场多过程耦合动力学数值模拟[J];原子能科学技术;2011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龚胜平;;太阳帆的姿态轨道耦合、姿态轨道结构耦合动力学研究[A];The 5th 全国动力学与控制青年学者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2 宦荣华;;计及接触网垂向不平顺时弓网耦合动力学特性研究[A];The 5th 全国动力学与控制青年学者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3 曹丽;周志成;曲广吉;;星载大型天线展开过程柔性耦合动力学综合建模研究[A];全国结构振动与动力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4 陈余军;姜毅;;导弹行进间发射刚柔耦合动力学仿真[A];'2010系统仿真技术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5 冯道亨;;轨道系统之监理[A];2010年海峡两岸材料破坏/断裂学术会议暨第十届破坏科学研讨会/第八届全国MTS材料试验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6 肖新标;金学松;温泽峰;;轨枕支撑硬点对轨枕动力响应的影响[A];第十一届全国非线性振动学术会议暨第八届全国非线性动力学和运动稳定性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7 洪嘉振;刘铸永;;柔性多体动力学建模方法进展[A];庆祝中国力学学会成立50周年暨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7论文摘要集(下)[C];2007年
8 鲍文;姚照辉;常军涛;于达仁;唐井峰;;高超声速飞行器耦合动力学建模问题探讨[A];第二届高超声速科技学术会议会议日程及摘要集[C];2009年
9 张雷;钱振地;王其昌;;弹性轨枕对提速线路进行强化的动力学仿真分析[A];中国交通土建工程学术论文集(2006)[C];2006年
10 鲍文;姚照辉;齐义文;于达仁;;高超声速飞行器/超燃冲压发动机一体化协调控制方法研究[A];第三届高超声速科技学术会议会议文集[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健;高速火箭橇—轨道系统耦合动力学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1年
2 夏恒新;多腔充液晃动及其飞行器系统耦合动力学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0年
3 潘科琪;曲梁和板壳结构多体系统刚—柔耦合动力学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2年
4 伍曾;能量法在车辆—轨道系统垂向振动分析中的应用[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5 全玉云;机车车辆/轨道系统垂耦合动力学有限元分析的研究[D];铁道部科学研究院;2000年
6 赵治华;液体火箭POGO振动的多体动力学建模及稳定性分析[D];清华大学;2011年
7 邹承明;轨道交通引起地面振动的智能分析方法[D];武汉理工大学;2003年
8 颜世军;离心场中广义弹性体的动力学建模与数值分析[D];重庆大学;2011年
9 李子春;轨道结构垂向荷载传递与路基附加动应力特性的研究[D];铁道部科学研究院;2000年
10 王中双;基于键合图理论的多体系统耦合动力学建模方法的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志强;铁路车辆/轨道系统冲击载荷响应的数值分析[D];太原理工大学;2003年
2 王炯;浮置板轨道隔振性能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7年
3 左玉云;铁路轨道不平顺对车轨系统竖向振动响应的影响分析[D];中南大学;2007年
4 张娅敏;土质路基板式无砟轨道合理刚度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9年
5 卫纬;车辆—轨道系统运行安全综合评价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6 丁旭杰;轮/轨振动特性及其与轮轨噪声关系的研究[D];大连铁道学院;2001年
7 何林英;基于整车刚柔耦合模型的变速器箱体动态载荷分析[D];吉林大学;2011年
8 周佳亮;基于车辆—轨道垂向耦合模型的轨道不平顺估计[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9 魏冲锋;轨道不平顺功率谱时域转换及其应用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10 潘有成;城市轨道交通网络规划理论研究与应用[D];西南交通大学;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张清华;李国瑞到中铁轨道系统集团考察[N];中国铁道建筑报;2008年
2 记者 何大成 通讯员 张清华;张德江视察中国铁建轨道系统集团[N];中国铁道建筑报;2009年
3 通讯员 向奇志;孟凤朝董事长到中铁轨道系统集团调研[N];中国铁道建筑报;2010年
4 通讯员 向奇志;赵广发到轨道系统集团调研[N];中国铁道建筑报;2011年
5 李文峰通讯员 张清华;中铁轨道系统集团株洲展宏图[N];湖南日报;2007年
6 本报记者 朱海燕;坚持科学发展 再造中国铁建[N];中国铁道建筑报;2009年
7 记者 符勇 通讯员 董跃军;中铁轨道系统集团公司株洲成立[N];中国铁道建筑报;2007年
8 通讯员 张清华 孙永利;中国铁建首家道岔生产企业挂牌[N];中国铁道建筑报;2006年
9 通讯员 张清华;中铁轨道系统集团首组高速铁路道岔下线[N];中国铁道建筑报;2008年
10 朱海燕;寻找坐标系[N];中国铁道建筑报;2010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