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自由度高速并联机器人机构动力学分析与运动控制研究
【摘要】:本文密切结合电子信息、食品医药、现代物流等领域自动化生产线高速轻载搬运作业需求,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项目编号51605225)资助下,研究一种采用单动平台结构、含平行四边形支链且可实现SCARA运动的新型高速并联机器人机构,并重点研究该机构的概念设计、运动学分析、动力学建模、伺服电机参数预估、轨迹规划、运动控制系统开发和样机试验等内容,全文主要取得以下成果:在概念设计和运动学分析方面:通过在可实现三平动的支链上添加绕z轴转动的铰链,提出采用单动平台即可实现SCARA运动的新构型。与采用双平台的此类高速并联机构相比,可有效简化动平台的结构,减轻末端运动部件的质量,有利于实现高速度和高加速度的动态特性。在此基础上,利用矢量法建立了上述机构位置正逆解模型和雅可比矩阵,并完成了机构奇异位型分析,得出当动平台采用非正方形结构时可使机构避免出现奇异位型。在动力学建模和伺服电机参数预估方面:首先建立了各构件速度和加速度模型,其次基于虚功原理建立了完备刚体动力学模型,并基于高速并联机构的特点,得出简化刚体动力学模型,在此基础上,以峰值扭矩为依据,完成了伺服电机参数预估与选型。在轨迹规划方面:研究了不同运动规律和运动路径对末端平台运动和主动关节运动的影响,并基于时间最优和运动平稳性原则,完成了运动规律优选和运动路径规划。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可用于运动控制开发的路径插补方案。在运动控制系统开发方面:结合样机开发,搭建了运动控制硬件和软件系统,并完成了位置正逆解、路径插补运算、电机轴使能、机构回零、插补给点、停止与复位等功能模块的设计,在此基础上,通过机电联调,实现了机构在工作空间内高速高加速运动。
|
|
|
|
1 |
黄昔光;何广平;谭晓兰;袁俊杰;崔桂芝;;并联机器人机构研究现状分析[J];北方工业大学学报;2009年03期 |
2 |
张跃敏;谢刚;;并联机器人机构研究概述[J];机械工程师;2008年07期 |
3 |
马晓丽;陈艾华;张雪莲;张庆功;;并联机器人机构的创新与应用研究进展[J];机床与液压;2007年02期 |
4 |
冯志友;李永刚;张策;杨廷力;;并联机器人机构运动与动力分析研究现状及展望[J];中国机械工程;2006年09期 |
5 |
郝秀清;陈建涛;郭宗和;胡福生;;3RRC并联机器人机构位置分析的通用方法[J];中国机械工程;2006年11期 |
6 |
韩亚丽,马履中,尹小琴,郁玉峰,杨宁;二平移三转动并联机器人机构型综合研究[J];工程设计学报;2005年02期 |
7 |
谭曼华,罗玉峰,周燕辉,石志新,李贯成;一种平面微型并联机器人机构的尺度设计[J];机械;2004年12期 |
8 |
黄真;曲义远;;空间并联机器人机构的特殊位形分析[J];东北重型机械学院学报;1989年02期 |
9 |
李永刚;宋轶民;冯志友;;并联机器人机构静刚度研究现状与展望[J];机械设计;2010年03期 |
10 |
石志新;叶梅燕;;一类新型全解耦三平移并联机器人机构的构型设计[J];机械设计与制造;2010年08期 |
11 |
郭盛;方跃法;;并联机器人机构综合方法比较研究[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2007年01期 |
12 |
余顺年,马履中;新型两平移一转动并联机器人机构精度分析与仿真[J];机械设计;2005年06期 |
13 |
房海蓉,方跃法,胡明;3转动1移动并联机器人机构的结构综合[J];北方交通大学学报;2004年04期 |
14 |
高国琴,方志明,牛雪梅,马履中;新型三平移并联机器人机构的光滑滑模控制研究[J];组合机床与自动化加工技术;2004年11期 |
15 |
余顺年,马履中;新型两平移一转动并联机器人机构位置分析[J];机械设计;2004年11期 |
16 |
黄真;并联机器人机构学基础理论的研究[J];机器人技术与应用;2001年06期 |
17 |
文福安,杨光;并联机器人机构概述[J];机械科学与技术;2000年01期 |
18 |
赵延治;韩瑞;张洁;齐立哲;王豪;李帅;;集中式输入并联机器人机构设计与仿真[J];燕山大学学报;2017年05期 |
19 |
赵宏彬;;计算机辅助几何技术用于并联机器人机构学研究方法论[J];机电产品开发与创新;2009年03期 |
20 |
张宏涛;陈安军;;3-3TPS1S并联机器人机构的运动学研究[J];机械工程与自动化;2008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