秸秆微生物共发酵生产单细胞蛋白研究
【摘要】:
本论文对秸秆生物降解生产单细胞蛋白进行了研究。目的在于通过对可再生资源的生物转化利用,拓广饲料来源,提高饲料质量,在有利于生态平衡的条件下同时解决粮食短缺及环境污染问题,使其作为一种清洁产业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工作中对微生物纤维素酶发酵条件及酶学性质进行了探讨;研究了混合发酵生产单细胞蛋白的方法,提出了生物降解秸秆生产单细胞蛋白的工艺流程。主要内容如下:
1.探讨了磨碎、稀酸处理、氨水处理等预处理方法对秸秆理化性质的影响,应用X-射线衍射仪、扫描电子电镜(SEM)、红外吸收光谱(IR)对预处理后秸秆分析和表征。结果表明,预处理可以降低纤维素的结晶度、增大秸秆吸附纤维素酶的有效表面积。
2.选用五株真菌进行纤维素酶产酶条件研究,探讨了培养基组分及外界因素对纤维素酶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五株真菌具有较强的产酶能力及较强的纤维素、半纤维素降解能力;降解产物中含有葡萄糖、木糖、纤维二糖等多种糖组分。
3.纤维素酶是一种诱导酶。葡萄糖的存在对纤维素酶产生非竞争性抑制作用。五株真菌产纤维素酶具有较好的热稳定性和pH稳定性。
4.霉菌混合发酵对提高秸秆蛋白含量的贡献不大;霉菌与酵母混合培养由于二者的互惠共生关系使秸秆蛋白含量有较大提高。产品中蛋白质含量随酵母种类的增加而增大,实验中以四种酵母共发酵蛋白质含量最高,酵母菌不仅可以起去阻遏作用,而且对真菌的生长有正效应。
5.应用多菌种混合发酵法以稻草为底物进行培养,产物中粗蛋白质含量提高261%,达到21.51%,仅次于酵母粉及大豆,而比小麦和玉米高的多。富含16种氨基酸,总和占产物干重的14.31%,其中必需氨基酸含量高于联合国粮农组织(FAO)规定的标准。本工作选用菌株的应用效果优于国外交流菌种。
6.多菌种混合发酵可提高甘蔗渣的蛋白质含量,增大甘蔗渣饲用价值。对拓广饲料来源,提高饲料质量,大力发展畜牧业具有重要意义。
|
|
|
|
1 |
;食品上的应用[J];生物技术通报;1986年07期 |
2 |
邹水洋;吴清林;肖凯军;郭祀远;;康宁木霉与米根霉混合发酵生产纤维素酶和木聚糖酶的研究[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3期 |
3 |
杨树林,吴旻,宁长发,刘敏,孟广荣,尤佳;利用农业废弃物微生物共发酵制取蛋白质的研究(英文)[J];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S1期 |
4 |
陈庆森,刘剑虹,李跃腾,阎亚丽,庞广昌;多菌种共发酵体系的建立及生物转化玉米秸秆[J];广州化工;2000年04期 |
5 |
;大力发展单细胞蛋白产品[J];化工文摘;2001年01期 |
6 |
张冬艳,张瑞兰,张通;绿色木酶与产朊假丝酵母混合发酵生产纤维素酶和单细胞蛋白[J];内蒙古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3期 |
7 |
文少白;李勤奋;侯宪文;李光义;邓晓;;微生物降解纤维素的研究概况[J];中国农学通报;2010年01期 |
8 |
于忠堂;;利用有机废水和废物生产SCP[J];青岛理工大学学报;1989年03期 |
9 |
黄群,马美湖,杨抚林,夏岩石;单细胞蛋白及其在食品加工中应用[J];粮食与油脂;2003年09期 |
10 |
吴谦,马立安;以甘蔗渣为唯一碳源生产单细胞蛋白的研究[J];湖北农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
11 |
刘俊杰;新世纪的美味佳肴——微生物食品[J];山东食品科技;2002年01期 |
12 |
梁新红,常景玲;作物秸杆生产单细胞蛋白的研究概况[J];山西食品工业;2003年03期 |
13 |
关洁;;用造纸废液生产单细胞蛋白的新方法——芬兰佩基洛流程介绍[J];广东造纸技术通讯;1979年04期 |
14 |
李雯;洪艳;侯红萍;;纤维素酶高产菌株的研究进展[J];酿酒科技;2009年08期 |
15 |
邵学良;刘志伟;;纤维素酶的性质及其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J];中国食物与营养;2009年08期 |
16 |
;食品工业中发酵技术的前景[J];食品与发酵工业;1977年02期 |
17 |
影彤;;生产食用蛋白[J];云南化工;1982年03期 |
18 |
施安辉,黄桂芝;利用担子菌混合发酵酿制酱油的研究[J];中国调味品;1988年08期 |
19 |
周亚樵;植物质生物转化发展近况[J];纤维素科学与技术;2000年03期 |
20 |
潘海波;汤斌;张庆庆;陈阿娜;;混合菌液态发酵纤维素酶及发酵pH的优化[J];安徽工程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