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源光纤传像系统传像质量的评价与优化研究
【摘要】:
无源光纤传像技术是一种应用光纤传像束作为中继传像器件的新型的图像传输技术,其重要优点是可实现光路弯曲及被动观察条件下并行、实时的二维图像传输,并可大大简化长光路系统结构,减小仪器体积和重量,在军事上和民用中均具有重要广泛的应用前景。本文对以光纤传像束作为中继传像器件的光纤传像系统的像质评价与优化问题进行了全面、系统和深入的理论研究。其中,重点对波分复用光纤传像系统二维图像的像质优化机理、最佳色散量与最佳色散方向的选择,以及影响系统成像效果的各种主要因素进行了深入的理论分析;并结合实际光纤望远系统——光纤潜望镜的研制,完成了光纤传像系统像质优化的实用化、工程化实现研究。波分复用改善光纤传像系统实用化技术关键的突破,以及在我国首次将其成功地应用于军用侦察装备光纤潜望镜中,为将无源光纤传像技术与波分复用像质优化技术相结合开辟新的更广泛的应用领域奠定了重要基础。
|
|
|
|
1 |
邓君;郑玉添;;光纤封装技术研究[A];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科技年报(1998)[C];1998年 |
2 |
吴帅;迟泽英;游明俊;陈文建;;光纤传像束的光学传函测量[A];全国第十次光纤通信暨第十一届集成光学学术会议(OFCIO’2001)论文集[C];2001年 |
3 |
杨中民;;特种光纤发展现状与趋势[A];光纤材料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一届五次理事会暨技术交流会文集[C];2015年 |
4 |
叶新峰;;弯曲不明感光纤专利的检索与分析[A];中国通信学会2009年光缆电缆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
5 |
张昊;朱耀华;朱正华;刘爱华;;光纤并带工艺的探讨[A];中国通信学会2009年光缆电缆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
6 |
胡国华;沈家明;;生产工艺对光纤带平整度的影响因素探讨[A];中国通信学会2010年光缆电缆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
7 |
徐明泉;朱云青;赵锦琳;;传光束端面的光纤排列[A];中国硅酸盐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玻璃纤维材料论文集[C];2003年 |
8 |
赵建东;贺作为;王德荣;;适用于光纤到户的抗弯曲光纤[A];中国通信学会2006年光缆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
9 |
凌振山;;光纤并带的研究[A];中国通信学会2007年光缆电缆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
10 |
蒋新力;;陆地用G.654光纤的设计、制造和性能[A];光纤材料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一届五次理事会暨技术交流会文集[C];2015年 |
11 |
孙可元;;聚酰亚胺耐温光纤生产工艺与性能[A];光纤材料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一届五次理事会暨技术交流会文集[C];2015年 |
12 |
李宗鹏;;影响测试光纤松套管抗侧压力的因素[A];中国通信学会2011年光缆电缆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
13 |
马静;冯高锋;杨军勇;;多芯光纤的研究进展[A];光纤材料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试点)推进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
14 |
林泽卫;;24芯光纤带的开发和检测[A];中国通信学会2003年光缆电缆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
15 |
;光纤的基础知识[A];中国仪器仪表学会传感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
16 |
吕大娟;;特种光纤在传能及传感领域的典型应用[A];光纤材料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一届五次理事会暨技术交流会文集[C];2015年 |
17 |
张万春;;对通信网中光纤演进的展望[A];中国通信学会2003年光缆电缆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
18 |
顾广仁;;低水峰光纤应用前景探讨[A];中国通信学会2003年光缆电缆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
19 |
刘学军;李进延;蒋作文;李海清;;铒镱共掺光纤研制与光谱分析[A];大珩先生九十华诞文集暨中国光学学会2004年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4年 |
20 |
王樯;宋君;孙贵林;;低水峰光纤氢损寿命的评估[A];中国通信学会2006年光缆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