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炸药用纳米催化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摘要】:火炸药技术是世界各国竞相重点发展的国防科技关键技术之一,火炸药的燃烧是火炸药技术的核心。使用少量燃烧催化剂是调节火炸药,特别是固体推进剂燃烧性能的最佳途径。本论文主要研究纳米燃烧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对含能材料的催化性能,以期获得纳米燃烧催化剂的制备技术,性能良好的纳米燃烧催化剂体系及其微结构对含能材料的催化规律,为进一步开发综合性能优异的火炸药新品种奠定基础。主要内容如下:
1.首先对火炸药领域应用较广泛的燃烧催化剂CuO、Fe_2O_3、PbO等一元金属氧化物进行了纳米化制备,并用热分析法考察了这些纳米材料对含能材料高氯酸铵(AP)热分解的催化性能。结果表明,它们均能较强地催化AP的热分解,其中纳米CuO的催化效果最明显。添加2 wt%的纳米CuO使AP高温分解温度下降了85.46℃,热分解放热量由590.12 J/g增至1280 J/g,热分解反应的速率也大大加快。
2.其次考察了不同方法制备的纳米CuO对AP热分解的催化活性。结果表明,同固相法相比,开发的快速液相沉淀法易获得催化活性较高的纳米CuO。然后系统考察了快速液相沉淀法的一些合成条件对纳米CuO微结构的影响。研究发现:热处理温度、沉淀剂、分散介质和添加剂PEG对纳米CuO的微结构调控作用明显。通过控制合成条件可将纳米CuO的平均粒径调控在6~65 nm,并可获得分散性良好的球形、纺锤形、花形等不同形貌的纳米CuO,某些纳米CuO样品的比表面积已达112.4 m~2/g。而且综合系列研究结果,设计了棒形纳米CuO的合成条件,通过添加PEG成功合成了分散性较好的棒形CuO。此外,研究了纳米CuO的红外谱学特性;初步探讨了纳米CuO的形成机理。
3.用热分析法研究了不同微结构的纳米CuO对AP热分解的催化性能。结果表明,纳米CuO对AP热分解的催化活性与其微结构有关。与CuO的粒径相比,纳米CuO的形貌和表面结构对其催化活性的影响要大得多。添加2 wt%分散性良好的球形纳米CuO,可使AP的高温分解温度下降99.13℃,热分解放热量由590.12 J/g增至1380 J/g。在乙醇和含H_2O 10 vol%的DMF介质中制备的纳米CuO,分别使AP的高温分解温度下降101.33℃和105.23℃,热分解放热量也分别增至1350 J/g和1420 J/g。而且,快速液相沉淀法制备的许多纳米CuO样品能使AP在低温段的分解量由约30%增至45~51%。此外,初步探讨了纳米燃烧催化剂对AP催化分解的机理。
摘要
博士论文
4.为了改善纳米FeZO3对AP热分解的催化性能,运用硬脂酸法制备了纳米FeZo3
以及不同掺杂离子和不同掺杂量的纳米FeZO3,并考察了它们对AP热分解的催化
性能。结果表明,掺杂摩尔分数为4%的cu2+,不仅能抑制纳米FeZo:的生长,
明显改善FeZO3的分散性,而且使纳米FeZO3对AP热分解的的催化活性大大增强。
5.为了获得催化性能更强的燃烧催化剂体系,运用硬脂酸法制备了一系列纳米级多
元金属氧化物,并考察了它们对AP热分解的催化性能。结果表明,同一元金属
氧化物和掺杂的纳米FeZO3相比,某些多元金属氧化物的催化活性更高。如添加
2 wt%的纳米ABO3可使AP的高温分解温度下降In.60“C,热分解放热量由
59o.12)/g增至147oJ/g,高温分解的活化能由155 kJ/mol降至101 kJ/mol。
6.研究了高效纳米燃烧催化剂对火炸药安全性能、燃烧性能以及爆轰性能的影响。
结果表明,在Ap或AP与RDX的混合体系中添加Zwt%的纳米CuQ或纳米ABo3
后,这些火炸药的安全性能有所增加。在选定的火药配方中加入Zwt%的纳米cuo
或纳米ABO3可使该火药的燃速分别提高36.1%和41 .6%。但这些纳米催化剂对
RDX的爆速基本没有影响。
|
|
|
|
1 |
刘辉,朱梅英,魏雨;纳米金属氧化物粉体的液相制备和表征进展[J];微纳电子技术;2004年11期 |
2 |
江治,李疏芬,赵凤起,刘子如,阴翠梅,罗阳,李上文;纳米铝粉和镍粉对复合推进剂燃烧性能的影响[J];推进技术;2004年04期 |
3 |
曾光远;纳米硅溶胶在建筑涂料中的应用[J];化工新型材料;2005年05期 |
4 |
杨晓辉,宋秀芹,张雪红;纳米金属氧化物空心球的制备(续)[J];微纳电子技术;2003年10期 |
5 |
张春友,彭谦;纳米涂料用金属氧化物粉体材料的开发[J];湖南冶金;2003年02期 |
6 |
刘小强,施冬梅,杜仕国,鲁彦玲;纳米材料技术在固体推进剂中的应用研究进展[J];飞航导弹;2005年04期 |
7 |
汪信,陆路德;纳米金属氧化物的制备及应用研究的若干进展[J];无机化学学报;2000年02期 |
8 |
江治,李疏芬;纳米铝粉在含能材料中的应用之初探[J];飞航导弹;2001年09期 |
9 |
李亚利,梁勇,郑丰,肖克沈,胡壮麒;热处理过程中纳米非晶Si-N-C粉的晶化及微结构变化研究[J];无机材料学报;1996年01期 |
10 |
祖庸,任莉;超微细粉体TiO_2的性能及应用[J];钛工业进展;1996年05期 |
11 |
;信息与动态[J];工具技术;2000年11期 |
12 |
张立德;纳米材料和技术的战略地位、发展趋势和应用[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杂志;2000年Z1期 |
13 |
;纳米技术发展可能经历五个阶段[J];航空精密制造技术;2001年04期 |
14 |
;纳米复合薄膜制备技术[J];技术与市场;2001年04期 |
15 |
许秀艳,付国柱,徐瑞芬;纳米TiO_2在涂料中的应用[J];全面腐蚀控制;2001年02期 |
16 |
李文;武汉大学纳米科技研究成果显著[J];中国建材;2001年07期 |
17 |
子荫
,白杉;纳米塑料性能优异[J];化工时刊;2001年08期 |
18 |
;我国研制成功纳米压力传感器[J];稀有金属;2002年01期 |
19 |
魏玲,李慧;“纳米技术”开创21世纪人类生活的新时代——纳米时代[J];昌吉学院学报;2002年03期 |
20 |
潘家祯;纳米材料和纳米科技[J];化工设备与防腐蚀;2002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