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火炸药用纳米催化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罗元香  
【摘要】:火炸药技术是世界各国竞相重点发展的国防科技关键技术之一,火炸药的燃烧是火炸药技术的核心。使用少量燃烧催化剂是调节火炸药,特别是固体推进剂燃烧性能的最佳途径。本论文主要研究纳米燃烧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对含能材料的催化性能,以期获得纳米燃烧催化剂的制备技术,性能良好的纳米燃烧催化剂体系及其微结构对含能材料的催化规律,为进一步开发综合性能优异的火炸药新品种奠定基础。主要内容如下: 1.首先对火炸药领域应用较广泛的燃烧催化剂CuO、Fe_2O_3、PbO等一元金属氧化物进行了纳米化制备,并用热分析法考察了这些纳米材料对含能材料高氯酸铵(AP)热分解的催化性能。结果表明,它们均能较强地催化AP的热分解,其中纳米CuO的催化效果最明显。添加2 wt%的纳米CuO使AP高温分解温度下降了85.46℃,热分解放热量由590.12 J/g增至1280 J/g,热分解反应的速率也大大加快。 2.其次考察了不同方法制备的纳米CuO对AP热分解的催化活性。结果表明,同固相法相比,开发的快速液相沉淀法易获得催化活性较高的纳米CuO。然后系统考察了快速液相沉淀法的一些合成条件对纳米CuO微结构的影响。研究发现:热处理温度、沉淀剂、分散介质和添加剂PEG对纳米CuO的微结构调控作用明显。通过控制合成条件可将纳米CuO的平均粒径调控在6~65 nm,并可获得分散性良好的球形、纺锤形、花形等不同形貌的纳米CuO,某些纳米CuO样品的比表面积已达112.4 m~2/g。而且综合系列研究结果,设计了棒形纳米CuO的合成条件,通过添加PEG成功合成了分散性较好的棒形CuO。此外,研究了纳米CuO的红外谱学特性;初步探讨了纳米CuO的形成机理。 3.用热分析法研究了不同微结构的纳米CuO对AP热分解的催化性能。结果表明,纳米CuO对AP热分解的催化活性与其微结构有关。与CuO的粒径相比,纳米CuO的形貌和表面结构对其催化活性的影响要大得多。添加2 wt%分散性良好的球形纳米CuO,可使AP的高温分解温度下降99.13℃,热分解放热量由590.12 J/g增至1380 J/g。在乙醇和含H_2O 10 vol%的DMF介质中制备的纳米CuO,分别使AP的高温分解温度下降101.33℃和105.23℃,热分解放热量也分别增至1350 J/g和1420 J/g。而且,快速液相沉淀法制备的许多纳米CuO样品能使AP在低温段的分解量由约30%增至45~51%。此外,初步探讨了纳米燃烧催化剂对AP催化分解的机理。 摘要 博士论文 4.为了改善纳米FeZO3对AP热分解的催化性能,运用硬脂酸法制备了纳米FeZo3 以及不同掺杂离子和不同掺杂量的纳米FeZO3,并考察了它们对AP热分解的催化 性能。结果表明,掺杂摩尔分数为4%的cu2+,不仅能抑制纳米FeZo:的生长, 明显改善FeZO3的分散性,而且使纳米FeZO3对AP热分解的的催化活性大大增强。 5.为了获得催化性能更强的燃烧催化剂体系,运用硬脂酸法制备了一系列纳米级多 元金属氧化物,并考察了它们对AP热分解的催化性能。结果表明,同一元金属 氧化物和掺杂的纳米FeZO3相比,某些多元金属氧化物的催化活性更高。如添加 2 wt%的纳米ABO3可使AP的高温分解温度下降In.60“C,热分解放热量由 59o.12)/g增至147oJ/g,高温分解的活化能由155 kJ/mol降至101 kJ/mol。 6.研究了高效纳米燃烧催化剂对火炸药安全性能、燃烧性能以及爆轰性能的影响。 结果表明,在Ap或AP与RDX的混合体系中添加Zwt%的纳米CuQ或纳米ABo3 后,这些火炸药的安全性能有所增加。在选定的火药配方中加入Zwt%的纳米cuo 或纳米ABO3可使该火药的燃速分别提高36.1%和41 .6%。但这些纳米催化剂对 RDX的爆速基本没有影响。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刘辉,朱梅英,魏雨;纳米金属氧化物粉体的液相制备和表征进展[J];微纳电子技术;2004年11期
2 江治,李疏芬,赵凤起,刘子如,阴翠梅,罗阳,李上文;纳米铝粉和镍粉对复合推进剂燃烧性能的影响[J];推进技术;2004年04期
3 曾光远;纳米硅溶胶在建筑涂料中的应用[J];化工新型材料;2005年05期
4 杨晓辉,宋秀芹,张雪红;纳米金属氧化物空心球的制备(续)[J];微纳电子技术;2003年10期
5 张春友,彭谦;纳米涂料用金属氧化物粉体材料的开发[J];湖南冶金;2003年02期
6 刘小强,施冬梅,杜仕国,鲁彦玲;纳米材料技术在固体推进剂中的应用研究进展[J];飞航导弹;2005年04期
7 汪信,陆路德;纳米金属氧化物的制备及应用研究的若干进展[J];无机化学学报;2000年02期
8 江治,李疏芬;纳米铝粉在含能材料中的应用之初探[J];飞航导弹;2001年09期
9 李亚利,梁勇,郑丰,肖克沈,胡壮麒;热处理过程中纳米非晶Si-N-C粉的晶化及微结构变化研究[J];无机材料学报;1996年01期
10 祖庸,任莉;超微细粉体TiO_2的性能及应用[J];钛工业进展;1996年05期
11 ;信息与动态[J];工具技术;2000年11期
12 张立德;纳米材料和技术的战略地位、发展趋势和应用[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杂志;2000年Z1期
13 ;纳米技术发展可能经历五个阶段[J];航空精密制造技术;2001年04期
14 ;纳米复合薄膜制备技术[J];技术与市场;2001年04期
15 许秀艳,付国柱,徐瑞芬;纳米TiO_2在涂料中的应用[J];全面腐蚀控制;2001年02期
16 李文;武汉大学纳米科技研究成果显著[J];中国建材;2001年07期
17 子荫 ,白杉;纳米塑料性能优异[J];化工时刊;2001年08期
18 ;我国研制成功纳米压力传感器[J];稀有金属;2002年01期
19 魏玲,李慧;“纳米技术”开创21世纪人类生活的新时代——纳米时代[J];昌吉学院学报;2002年03期
20 潘家祯;纳米材料和纳米科技[J];化工设备与防腐蚀;2002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宋磊;田波;;功能化病毒纳米衣壳蛋白产氢研究[A];2010年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博士后学术年会暨第二届博谊论坛论文摘要集[C];2011年
2 曹艳平;郑修鹏;李博;冯西桥;;测量微/纳米纤维弹性模量的屈曲方法[A];北京力学会第十六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3 毛健;赵立涛;程鹏;李华峰;陈国需;;纳米La_2O_3或CeO_2添加对TiO_2-SiO_2润滑添加剂磨擦修复特性的影响[A];第七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第2分册)[C];2010年
4 肖旭贤;黄可龙;杨珉;何琼琼;;季铵盐纳米磁粒杀菌剂的研究[A];第七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第6分册)[C];2010年
5 田惠文;李伟华;侯保荣;;纳米SiO_2改性环氧涂层电化学阻抗谱研究[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三卷)[C];2010年
6 徐舒涛;张维萍;李新;刘宪春;韩秀文;包信和;;甲醇在一维纳米限域体系扩散动力学的HP ~(129)Xe NMR研究[A];第十六届全国波谱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0年
7 周涛;贺贝贝;江涵;王宁;;化学沉淀法制备纳米CeO_2的工艺研究[A];中国颗粒学会超微颗粒专业委员会第五届年会暨海峡两岸纳米颗粒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8 陈旭;黄瑜;李亮;;聚吡咯纳米回形针的合成与性能[A];第九届全国微型化学实验研讨会暨第七届中学微型实验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9 童曼;杜江坤;鲍建国;袁松虎;;微孔滤膜负载纳米Pd/Fe对五氯酚的降解研究(英文)[A];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论坛2011暨第六届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10 刘恒权;姚素薇;宋仁峰;唐建军;张卫国;王宏智;李荣先;;光诱导转化法制备单晶Ag纳米三棱体和立方体[A];2004年全国电子电镀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罗元香;火炸药用纳米催化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4年
2 张贵军;聚丙烯酸酯/纳米氧化锡锑复合乳液的制备、表征及其在透明隔热涂料中的应用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3 陆洪彬;不锈钢表面高性能纳米防护涂层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4 任浩;纳米及表面吸附体系的第一性原理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5 汪超;磁场中Ni-纳米Al_2O_3复合镀层制备及其电沉积机理的研究[D];上海大学;2011年
6 葛性波;纳米多孔金属薄膜的制备与电催化性能[D];山东大学;2011年
7 贾鑫;飞秒激光制备半导体表面纳米周期结构[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8 唐玮;皮肤的纳米生物摩擦学行为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0年
9 张景红;人工影响天气纳米催化剂粉体的制备与成冰性能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10 何典;一维纳米功能材料的静电纺丝制备及其性能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念初;纳米二族金属氧化物晶粒尺度/晶格常数与红外光谱频移规律的理论研究[D];东北大学;2009年
2 齐俊杰;水溶性刺激响应碳纳米角的制备与表征[D];天津大学;2010年
3 杨微;纳米二氧化钛的复合改性及其光催化性能的研究[D];沈阳工业大学;2010年
4 杜洁;掺杂纳米碳化硅薄膜的制备及光学特性研究[D];河北大学;2008年
5 王艳明;镍氢电池正极材料纳米氢氧化镍的合成新方法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6 李伟;聚合物/氢化钛制备纳米鳞片与复合涂膜防腐性能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7 张宝华;低维纳米超结构材料的可控合成及其性能的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1年
8 李娇莉;退火方式对生物成像用红色纳米磷光材料性能的影响[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9 朱元清;在球形聚合物刷反应器中制备纳米贵金属及其催化活性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2年
10 梁莹;纳米四氧化三钴的制备及其与聚苯胺的电化学复合[D];东北大学;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驻美国记者 毛黎 本报驻俄罗斯记者 张浩 本报驻英国记者 何屹 本报驻德国记者 顾钢 本报驻法国记者 李钊 本报驻加拿大记者 杜华斌 本报驻日本记者 葛进 本报驻以色列记者 郑晓春 本报驻巴西记者 张新生 本报驻南非记者 李学华 本报驻乌克兰记者 程刚;2009年世界科技发展回顾[N];科技日报;2010年
2 李斌 沈路涛;纳米离我们并不遥远[N];安徽经济报;2000年
3 科言;纳米是怎么回事?[N];中国妇女报;2002年
4 林小春 姜岩;科学家呼吁走出“纳米热”的误区[N];中国化工报;2002年
5 黎昌政;我国科学家首创纳米硫[N];中国矿业报;2002年
6 本报特约记者 周建;“纳米布”陷入炒作[N];大众科技报;2000年
7 本报记者 文成;纳米如何冲破产业化瓶颈[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0年
8 本报记者 沐清;纳米产业并不遥远[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2年
9 本报记者 肖巍;标准之争暴露中国纳米业“痼疾” 上市公司投资“雷声大、雨点小”[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2年
10 张永胜;有一种水叫“纳米水”[N];光明日报;2002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