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化学方法对淀粉进行变性及其在食品工业中应用的研究
【摘要】:天然马铃薯淀粉和甘薯淀粉由于其糊的热不稳定性、较弱的耐酸碱性和较差的冻融稳定性而限制了其使用范围。本文在全面分析各种变性淀粉制备方法的基础上,应用化学方法,选择了三偏磷酸钠作为交联剂,在水分散体系中对马铃薯淀粉和甘薯淀粉进行交联。通过交联反应制备了具有良好食品加工性能的低交联马铃薯淀粉磷酸酯和甘薯淀粉磷酸酯。本文对低交联马铃薯淀粉磷酸酯和甘薯淀粉磷酸酯的颗粒结构、糊的性质、交联反应动力学、食品安全性毒理验证及在一些食品中的应用进行了系统研究。通过试验和研究,取得了关于低交联马铃薯淀粉磷酸酯和甘薯淀粉磷酸酯糊的性质和制备反应机理的较全面的认识。这些研究成果无论是对拓宽马铃薯淀粉和甘薯淀粉的应用范围,还是对开展它们的化学改性研究都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利用红外光谱对制备的低交联马铃薯淀粉磷酸酯和甘薯淀粉磷酸酯的化学结构进行了表征。利用偏光显微镜和X射线衍射仪对低交联马铃薯淀粉磷酸酯和甘薯淀粉磷酸酯的颗粒结构进行了研究。通过扫描电镜的观察,研究了马铃薯淀粉和甘薯淀粉与三偏磷酸钠反应后颗粒表面所发生的变化。
(2)研究了低交联马铃薯淀粉磷酸酯和甘薯淀粉磷酸酯的糊化性质,糊的透明度、凝沉性和冻融稳定性。确定了食品工业中一些常用电解质和非电解质与低交联马铃薯淀粉磷酸酯和甘薯淀粉磷酸酯糊凝胶强度的关系。
(3)研究了pH值和三偏磷酸钠浓度对马铃薯淀粉和甘薯淀粉交联反应的影响,提出了低交联马铃薯淀粉磷酸酯和甘薯淀粉磷酸酯的交联反应机理,确定了化学反应的速率方程式,研究了温度对交联反应的影响,计算了马铃薯淀粉交联反应和甘薯淀粉交联反应的活化能和表观频率因子,确定了制备低交联马铃薯淀粉磷酸酯和甘薯淀粉磷酸酯的工艺条件。
(4)对低交联马铃薯淀粉磷酸酯和甘薯淀粉磷酸酯进行了食品安全性毒理验证。在食用安全的前提下,对低交联马铃薯淀粉磷酸酯和甘薯淀粉磷酸酯在芹菜汁冰淇淋、果冻和火腿肠中进行了应用研究。
|
|
|
|
1 |
倪美丽,李强;磷酸酯变性淀粉在纯棉织物上浆中的应用[J];棉纺织技术;2001年03期 |
2 |
杜建功,张占柱,赵雅琴,靳明君;HB-93多变性淀粉的研制及应用[J];棉纺织技术;1997年02期 |
3 |
苗永霞,党乐平;小麦交联-羧甲基双重变性淀粉的制备及性质研究[J];粮食与饲料工业;2005年04期 |
4 |
刘亚伟;;变性淀粉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J];农产品加工;2011年03期 |
5 |
田颖,袁绍军;食用变性淀粉的特性及应用开发[J];食品研究与开发;2002年06期 |
6 |
黄蕴芝;改进食品质量的新型变性淀粉[J];中国食品工业;1999年04期 |
7 |
杨宝,刘亚伟,袁超,易智彪,魏明,王灵昭;交联酯化淀粉研究[J];郑州工程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
8 |
项本平,陈亚萍;变性淀粉的粘度与透光率关系的研究[J];化工时刊;2005年01期 |
9 |
顾德娥,许郁竞;十五种变性淀粉的性能测试和分析[J];上海纺织科技;1989年01期 |
10 |
杨若明,王振英,李玉田;玉米淀粉的可变特性和变性淀粉的开发应用[J];北京农业科学;1996年02期 |
11 |
张朝辉,陈欣;磷酸酯变性淀粉在涤棉织物上浆中的应用[J];广西纺织科技;2002年02期 |
12 |
杨鋐,陈慕优;磷酸酯的制备及其在印染前处理助剂中的应用[J];表面活性剂工业;1994年03期 |
13 |
吴安心,杨维东,晁党校,金文;协同催化合成磷酸酯的研究[J];合成化学;1995年02期 |
14 |
欧育湘,高富业,王勇,王筱梅;阻燃软聚氯乙烯(PVC)[J];塑料科技;1997年03期 |
15 |
陈圣浩;王振源;晏世贤;;DM-818变性淀粉和FV-1型PVA用于涤/棉细布上浆的生产实践[J];棉纺织技术;1988年05期 |
16 |
张凤清,张海悦,李力;变性淀粉在番茄沙司中的应用[J];食品工业;2004年05期 |
17 |
张侠,关瑾,徐大勇,王挺涛;新型织物卫生整理剂磷酸酯叔胺盐的合成[J];精细化工;1996年02期 |
18 |
;国际市场上销售的阻燃剂的商品牌号、生产厂家及应用领域(续一)[J];塑料助剂;2000年04期 |
19 |
魏玉娟;改性棉籽油磷酸酯的合成与表征[J];印染助剂;2005年01期 |
20 |
王淑美,黄丽东,沈幼美;固定化辅酶B_6(PLP)的研究[J];化学世界;1984年1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