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微波催化氧化回用煤油废水的研究

潘爱芹  
【摘要】:本文利用微波催化氧化处理炼油废水和炼油排放废水,使其出水水质达到生活杂用水水质标准GB18918-2002。静态实验中,考察了活性炭用量、H_2O_2用量、微波加热时间、微波加热功率四个因素对微波催化氧化降解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设计了正交实验,找出了最佳反应条件。100mL炼油废水微波催化氧化的最佳条件为:活性炭用量为2.5g、功率630W、加热时间15min。在此最佳条件下,COD去除率达到了78.85%。100mL炼油排放废水微波催化氧化的最佳条件为:活性炭用量为1.5g、功率630W、加热时间10min、H_2O_21.5mL,在此最佳条件下,COD去除率达到了76.49%。利用GC/MS分析了炼油废水处理前后的有机污染物,结果表明:有机污染物从20种减少到5种。 比较了小颗粒活性炭、大颗粒活性炭、活性炭纤维(ACF)这三种活性炭在恒温28℃下的吸附曲线。三种等温吸附线均符合Freundlich吸附等温式。通过这三种活性炭的k值和1/n值得出吸附能力的强弱顺序为:活性炭纤维小颗粒活性炭大颗粒活性炭 动态吸附实验中,炼油排放废水在一定流速下,经过装有不同活性炭的反应器,实验得出这几种活性炭的吸附能力强弱顺序为:ACF小颗粒活性炭大颗粒活性炭棒状活性炭,与以上的等温吸附实验结果吻合。 分别以COD去除率和碘值为表征因子,对小颗粒活性炭、大颗粒活性炭及活性炭纤维进行了微波再生研究,结果表明:以COD去除率为表征因子时,大颗粒活性炭可重复使用3次,小颗粒活性炭可重复使用5次,活性炭纤维可重复使用6次其处理效果无多大变化。而以碘值为表征因子时,这三种活性炭重复使用6次其处理效果都无多大变化。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贾建芳;;天然气吸附氧化脱硫技术探讨[J];胜利油田职工大学学报;2009年06期
2 殷慕真;;小氮肥厂活性炭一次脱硫技术经济分析及方案设计[J];小氮肥设计技术;1982年07期
3 吴佩英;;活性炭生产技术培训班[J];生物质化学工程;1986年01期
4 惠凤兰;;活性炭精脱硫技术在合成氨三触媒流程中的研究及应用[J];应用化工;1992年04期
5 赵树森,王岚湘,郭幼庭,杨秀德,汪华林;粉状活性炭再生工艺条件的研究[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1993年05期
6 张俊能;;对废活性炭回收利用的探讨[J];农产品加工(学刊);2006年03期
7 汪群慧;;活性炭再生新方法的研究[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9年03期
8 罗宏;;活性炭再生时的环境治理[J];氮肥技术;1992年03期
9 罗宏;;活性炭再生的环境治理[J];化工设计通讯;1993年04期
10 汪华林;粉状活性炭再生工艺研究[J];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11 徐斌文;;吹脱——活性炭气相吸附法处理氯仿废水的研究[J];上海环境科学;1990年12期
12 ;电镀含铬废水处理工艺的改进——活性炭吸附还原联用及酸再生液的循环使用[J];重庆环境科学;1983年06期
13 许磊;;活性炭再生法[J];新技术新工艺;1991年04期
14 孙康;蒋剑春;;活性炭再生方法及工艺设备的研究进展[J];生物质化学工程;2008年06期
15 喻宏贵;尹应武;;甘氨酸的脱色与活性炭的再生工艺研究[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4期
16 王翠萍;;活性炭脱硫性能分析[J];山西煤炭;2010年04期
17 罗忠鉴;杨盛书;桂正良;;化学演示实验的研究和改革(Ⅴ)用骨炭载体进行氨的催化氧化实验[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1年02期
18 刘建英;对乙醇催化氧化实验的设计和评价[J];长治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19 史春梅;冯权莉;;微波-活性炭技术在废水处理领域中的应用[J];贵州化工;2009年04期
20 檀俊利;陈玉平;鲁桃丽;杨德琴;蒋剑春;;活性炭深度处理工业废水实验研究[J];林产化学与工业;2010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尹国川;徐爱化;熊辉;;锰配合物在催化氧化有机污染物降解中的应用[A];第五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摘要集[C];2009年
2 张娣;牛红云;张升晓;蔡亚岐;孟昭福;;腐植酸包覆的磁性纳米Fe_3O_4颗粒催化降解水环境中的磺胺噻唑[A];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02分会场摘要集[C];2010年
3 褚秀娟;张华;;纳米二氧化锰对甲醛去除效率的影响[A];第八届功能性纺织品及纳米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4 谢兰英;刘淇;吴名剑;刘斌;;纳米材料降低卷烟烟气CO研究[A];第四届全国工业催化技术及应用年会论文集[C];2007年
5 杨全录;吴尚;李保岗;张赟杰;赵玉龙;雷自强;;以蒙脱土为催化剂对醇的催化氧化研究[A];全国第十四届大环化学暨第六届超分子化学学术讨论会论文专辑[C];2008年
6 范红玉;李小松;刘景林;朱爱民;;等离子体催化氧化吸附态苯和甲苯的研究[A];第十五届全国等离子体科学技术会议会议摘要集[C];2011年
7 王海波;王露;雷爱文;;Fe催化氧化C-H键活化/C-S成键[A];第十六届全国金属有机化学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0年
8 徐杰;盛学斌;杜中田;;NO~+催化氧化芳基甲醇的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6届学术年会绿色化学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9 胡霄雪;李臻;唐中华;夏春谷;;Mn(Salen)配合物催化氧化仲醇体系电喷雾质谱研究[A];第十三届全国催化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10 胡守天;赵惠忠;李平和;李成香;汪厚植;;Ce-O-Co/ZrO_2纳米催化剂的结构及催化氧化CH_4性能的研究[A];纳米材料和技术应用进展——全国第三届纳米材料和技术应用会议论文集(上卷)[C];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常杰;空气间接催化氧化含硫化合物反应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2 胡宗敏;以二价金属钌的多吡啶络合物为催化剂催化氧化有机化合物的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3 周曙光;双甘膦催化氧化制草甘膦过程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0年
4 唐念;Mn/TiO_2催化氧化NO联合CaSO_3浆液吸收的烟气脱硝新工艺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5 张玉;铁屑法烟气脱硫工艺及Fe(Ⅱ)催化氧化S(Ⅳ)动力学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3年
6 高文涛;催化氧化饱和碳原子功能化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0年
7 赵德明;US/UV系统催化氧化降解酚类有机物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3年
8 刘小秦;环已烷仿生催化氧化工业应用研究[D];湖南大学;2004年
9 邹东雷;高浓度难生物降解有机废水处理技术及工艺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10 陈兵;甲醇催化氧化重整反应制氢的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0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潘爱芹;微波催化氧化回用煤油废水的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4年
2 张朝晖;金属离子液相催化氧化烟气脱硫的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02年
3 胡学伟;超声—催化氧化—生物组合技术处理垃圾渗滤液的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4年
4 肖俊饮;金属卟啉催化氧化环已烷连续性试验研究[D];湖南大学;2004年
5 刘成军;软锰矿浆催化氧化烟气SO_2产酸过程研究[D];四川大学;2004年
6 孔祥吉;微波与催化氧化组合技术在水处理中的应用[D];黑龙江大学;2004年
7 李钦武;催化氧化法回收低浓度SO_2烟气中硫资源的研究[D];湘潭大学;2004年
8 童小双;生物催化氧化烟气二氧化硫的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9 麻国荣;直馏柴油催化氧化脱硫工艺研究[D];天津大学;2005年
10 徐彩霞;选择性催化氧化对甲酚制备对羟基苯甲醛的研究[D];兰州大学;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扬 姜小毛;我国掌握羰基硫脱硫核心技术[N];中国化工报;2004年
2 记者 郑劲松;湿式催化氧化技术有效去除氰化物[N];中国环境报;2004年
3 金世国;催化氧化技术净化有机废水[N];中国化工报;2011年
4 谢云彩;冶金科研啃下一块硬骨头[N];中国矿业报;2002年
5 本报记者 赵关良;巧治染料中间体废水[N];中国环境报;2001年
6 记者 荣思远;新式活性炭再生炉应用成功[N];中国黄金报;2004年
7 王晓峰;橡胶尾气处理技术成套成熟[N];中国石化报;2009年
8 本报记者 倪超英 通讯员 陈晓辉 严兴福;掐住污水源 换得清泉流[N];建筑时报;2007年
9 钟昕;光法活性炭再生技术开创国内先河[N];中国环境报;2005年
10 力阳;竹箦镇创建环境优美乡镇出重拳[N];江苏经济报;2007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