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氧丙烷异构化催化剂的研究
【摘要】:本论文主要研究了碱性磷酸锂在环氧丙烷异构化制烯丙醇反应中的催化作用。探讨了催化剂制备方法及表面酸碱性对催化性能的影响,研究了催化剂在使用前后的微观结构、物相组成、表面性能、热性能等方面的变化。主要内容如下:
1.用三种方法制备碱性磷酸锂催化剂,其中以磷酸钠为原料的沉积沉淀法与机械混合法制备的催化剂性能较好。研究了制备条件对催化剂的性能的影响。以钾离子作助剂,二氧化硅和硅胶作为载体催化效果较好;制备过程中的pH值为12时催化性能最佳,催化剂的煅烧温度为320℃,催化剂在载体上的负载率需高于50%。催化剂的最佳使用温度为(310~320)℃;催化剂使用40h后转化率由起始的(60~70)%降至40%左右,可以采用十二烷基苯磺酸钠溶液和乙二醇叔丁醚两种洗液进行洗涤再生以延长催化剂的使用寿命。
2.采用程序升温吸附脱附法对催化剂的表面碱性进行研究,催化剂制备过程中pH值不同,催化性能不同,TPD谱图有明显的差异。pH值高越高碱中心数目多;测得pH=12的催化剂的脱附活化能E_d=11.26kJ,指前因子A=0.26。
3.对机械混合法和沉积沉淀法所制得的催化剂进行了红外、热失重及差热、晶相、比表面及能谱等相关表征,并对失活前后的催化剂进行了比较。新鲜催化剂表面活性位多,活性强,而在使用后表面活性位因被积碳覆盖而减少,表面活性基团减少;催化剂使用前后晶型不发生变化,在不同温度煅烧所得的晶型及差热曲线与试剂磷酸锂不同,与失活催化剂DTA曲线差别也很明显;催化剂的性能与比表面积关系很大,没有高的比表面积也没有好的催化性能,失活后催化剂比表面积降低。新鲜催化剂孔径分布比较均匀,孔径大小刚好适于环氧丙烷的异构化,失活催化剂因使用过程中孔的熔结导致12nm左右的大孔分布较多。沉积沉淀法所制备的催化剂是纳米粒子;从TG-DTA、XPS、SEM—EDS分析均表明催化剂失活的主要原因为表面积碳。新鲜催化剂与失活催化剂的能谱分析表明,新鲜催化剂表面氧元素含量远远高于失活催化剂,失活催化剂的结合能曲线中碳元素的含量则很高,且锂的键合情况与新鲜催化剂略有不同。
4.对环氧丙烷催化异构化的机理进行了探讨,在消除了内外扩散影响的实验条件下,测得反应为一级反应,活化能为9.2kJ/mol。
|
|
|
|
1 |
张弦;姚传峰;;环氧丙烷异构化制烯丙醇的实验分析[J];科技传播;2010年13期 |
2 |
一华;;烯丙醇的生产方法及其下游产品的开发[J];精细化工原料及中间体;2003年08期 |
3 |
马卫华,韩巧凤,陆路德,杨绪杰,汪信;磷酸锂催化剂上环氧丙烷异构化制烯丙醇的研究[J];工业催化;2005年04期 |
4 |
袁伟;银丝上环氧丙烷分解反应的研究[J];物理化学学报;1988年04期 |
5 |
孟翠敏;;烯丙醇的合成与应用[J];中国氯碱;2007年06期 |
6 |
李玉芳;;烯丙醇的生产方法及其下游产品开发[J];化工中间体;2003年07期 |
7 |
刘厚全;晏懋潚;;环氧氯丙烷和环氧丙烷副产物的综合利用[J];石油化工;1993年09期 |
8 |
马卫华;陆路德;杨绪杰;汪信;;环氧丙烷催化异构化及其动力学研究[J];化学反应工程与工艺;2005年05期 |
9 |
原宇航;张春雷;周兴贵;;TiO_2纳米管负载金催化剂催化丙烯直接环氧化反应[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1期 |
10 |
刘红利,张征林,邹建忠;相转移催化法合成烯丙基缩水甘油醚[J];工业催化;2003年12期 |
11 |
尹昭岭
,张世平;夏普莱斯氧化(一)[J];黑龙江大学自然科学学报;1985年01期 |
12 |
周维善;吴日南;王志民;;在氢化钙-硅胶存在下的烯丙醇催化不对称环氧化[J];有机化学;1988年06期 |
13 |
;环氧树脂中稀释剂—环氧丙烷丁基醚—气相色谱测定[J];涂料工业;1974年04期 |
14 |
吴碧琪;张联;周维善;;烯丙醇化合物的不对称环氧化[J];有机化学;1983年06期 |
15 |
赵晶石;刘荣海;;云爆弹的高能燃料——环氧丙烷-铝粉体系稳定性的研究[J];火炸药;1984年05期 |
16 |
蔺恩惠,赵晓宏,王雪峰,张昌言;烯丙醇的红外激光离解和异构化[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1991年08期 |
17 |
朱宝福;乔世璋;张远英;;氯醇法生产环氧丙烷过程中镁离子对丙醛生成量的影响[J];化学工业与工程;1991年02期 |
18 |
;H_2O_2氧化法环氧丙烷新工艺将建工业化装置[J];川化;2005年01期 |
19 |
林衍华;白尔铮;;环氧丙烷生产技术和市场分析[J];石油化工技术经济;2006年02期 |
20 |
肖淑芳;周斌;万慧军;杜艾;徐翔;杨小云;沈军;吴广明;张志华;;无机分散溶胶-凝胶法制备块状锂基气凝胶[J];原子能科学技术;2008年S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