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中性别歧视:现象及影响因素
【摘要】: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劳动力市场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同时,随着双向选择体制的实行,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日益增大,其中女性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凸显,出现了用人单位对女大学生的性别歧视。
本文以经济学的经典歧视模型为理论基础,借鉴法学、社会学和心理学等学科关于就业歧视问题研究的理论和方法,采集了2005年“大学生就业中存在的性别歧视问题调查研究(南京地区报告)”数据,运用统计描述、比较分析、多重响应分析等统计分析方法,并且建立了线性结构方程模型,对影响主观判断的因素进行路径分析。
总之,即使现阶段大学生就业中的性别歧视无法用收入指标来度量,对女大学生的就业歧视仍然是客观存在的,这就使得女大学生产生强烈的自我歧视,进而使在校大学生主观上夸大了性别歧视对就业的负面影响,最终影响其就业预期。大学生对就业中性别歧视的主观认识不容忽视,在劳动力市场供求矛盾日益加深的背景下,在校学生的主观判断,可能引发高校招生中的性别歧视,乃至影响家庭的生育决策。因此,有必要采取一系列经济和法律手段以保障女大学生获得平等的就业机会。
【相似文献】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