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阻垢缓蚀剂作用机理的理论研究
【摘要】:运用量子化学(QC)、分子动力学(MD)方法研究了循环冷却水常用阻垢缓蚀剂的作用机理,共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结合实验结果及理论模型,确定了方解石、硬石膏、羟基磷灰石这三种常见的成垢晶体作为底物,采用量子化学、分子动力学方法系统地考察了羧酸类均聚及共聚物、多胺基多醚基亚甲基膦酸的阻垢机理,有机膦酸的阻垢缓蚀机理;第二部分,研究了吡啶及其衍生物对铝、BTA及其羧基烷基酯衍生物对铜、咪唑及咪唑啉类衍生物对铁的缓蚀机理。
运用MD方法对聚羧酸类阻垢分散剂与方解石、硬石膏、羟基磷灰石晶体的相互作用进行了动态模拟。发现6种聚羧酸分子阻方解石垢的能力强弱依次为AA-MA>HPMA>AA-HPA>PAA>AA-MAE>PMAA,且对其(1(?)0)面生长的抑制居主导地位,由体系对关联函数分析得到了同样的结论;阻硬石膏垢的能力强弱依次为AA-MA>HPMA>AA-HPA>AA-MAE>PMAA>PAA,阻羟基磷灰石垢的能力强弱依次为AA-HPA>AA-MA>HPMA>PAA>AA-MAE>PMAA。聚羧酸与三种垢晶体的结合能主要来自于体系库仑作用的贡献;聚羧酸分子在结合过程中发生了强烈的扭曲变形,三种垢晶体中的Ca~(2+)与聚羧酸中羰基O原子之间形成了离子键;聚羧酸分子中的链端羧基比中部羧基抑制垢晶体生长的能力弱。
对有机膦酸分子的DFT研究表明,功能基团原子间的距离与方解石晶面钙离子对间距的匹配程度决定了其阻垢性能强弱。运用周期性边界条件下的DFT方法,得到有机膦酸与方解石(104)晶面间结合能的排序为ATMP>EDTMP>HEDP>GDMP>AEDP>MADMP,膦羧基、羧基上的O原子与晶面Ca~(2+)之间的强静电相互作用使得两者紧密结合在一起。从分子轨道能隙、前线轨道系数以及电子轨道布居等方面分析,得有机膦酸缓蚀性能强弱顺序为GDMP>HDTMP>EDTMP>ATMP>MADMP。对有机瞵酸与垢晶体相互作用的MD模拟结果表明,阻方解石垢的能力强弱依次为EDTMP>HDTMP>HEDP>ATMP>GDMP>AEDP>MADMP,且对其(1(?)0)面生长的抑制居主导地位;阻硬石膏垢的能力强弱依次为EDTMP>HDTMP>MADMP>ATMP>GDMP>HEDP>AEDP,且对其(010)面生长的抑制居主导地位;阻羟基磷灰石垢的能力强弱依次为EDTMP>HDTMP>ATMP>GDMP>HEDP>AEDP>MADMP。体系的结合能E_(bind)主要来自库仑作用的贡献。在与垢晶体结合过程中,有机膦酸分子发生了扭曲变形,且三种垢晶面上的Ca~(2+)与膦酸分子中羰基O原子之间形成了离子键。
以端氨基聚醚、亚磷酸、甲醛、浓盐酸为原料合成了多氨基多醚基亚甲基膦酸,并对产品进行了表征。MD研究表明,PAPEMP(n=1~8)分子与方解石(1(?)0)晶面的结合能排序为(按聚合度)5>6>4>3>8>2>7>1。对体系各种相互作用以及对关联函数g(r)
|
|
|
|
1 |
朱伟;肖继军;黄辉;马秀芳;李金山;肖鹤鸣;;MD模拟温度对TATB和TATB/F_(2311) PBX力学性能的影响[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2期 |
2 |
孙小巧;范晓薇;居学海;肖鹤鸣;;丁三醇三硝酸酯与高分子黏合剂的相互作用[J];火炸药学报;2007年03期 |
3 |
席海涛;高亚军;孙小强;殷开梁;陈正隆;;缺电子联吡啶环蕃与富电子苯醚链的结合能[J];物理化学学报;2009年02期 |
4 |
王世燕;张军;卢贵武;;聚合物阻垢机理的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5期 |
5 |
孙炜;陈中;黄素逸;;甲醇溶液中Na~+和Cl~-溶剂化的分子动力学模拟[J];武汉大学学报(理学版);2005年06期 |
6 |
沈海军;陈裕;;纳米碳管、聚合富勒烯链的拉伸特性与电子结构[J];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2006年04期 |
7 |
魏克成,温浩,周涵,徐未,许志宏;丁二酰亚胺类分散剂在伪烟炱表面吸附行为的分子动力学模拟[J];计算机与应用化学;2005年01期 |
8 |
张曙光,石文艳,雷武,夏明珠,王风云;水溶性聚合物与方解石晶体相互作用的MD模拟[J];物理化学学报;2005年11期 |
9 |
徐波;吕佳娉;王仁田;祝虹杰;宫文政;宫宝安;;锆基非晶态合金的稳定性[J];烟台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工程版);2006年02期 |
10 |
王大喜;董宪荣;汪树军;;多硫化钴CoS_x结构与稳定性的密度泛函研究[J];分子科学学报;2007年02期 |
11 |
张曙光;陈瑜;王风云;;苯并三氮唑及其衍生物与氧化亚铜晶体相互作用的MD模拟[J];中国腐蚀与防护学报;2007年06期 |
12 |
黄正国;徐梅芳;;对计算化学的涵义与课程开设情况的调查[J];计算机与应用化学;2009年05期 |
13 |
苏东东;卢贵武;周广刚;王坤;;天然气-水-活性剂混合体系在石英表面吸附微观机理研究[J];硅酸盐通报;2011年03期 |
14 |
丛恩同,张士国;缓蚀剂作用机理的量子化学研究[J];青岛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年01期 |
15 |
高洪泽,段红霞,祖薇,程红,仇永清,苏忠民;[Si(S_2Ph)_n]~(m±)(n=1~3)化合物稳定性的ab initio和DFT研究[J];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02期 |
16 |
李钢,周鲁,郝丽芬;二磺酰胺类内皮素受体拮抗剂的构效关系研究[J];计算机与应用化学;2005年09期 |
17 |
雷武;张曙光;夏明珠;王风云;;多氨基多醚基亚甲基膦酸的合成及其阻垢机理的MD模拟[J];化学学报;2006年12期 |
18 |
齐卫宏;;分子动力学研究铅纳米薄膜熔化温度与结合能的关系[J];金属功能材料;2006年05期 |
19 |
贾妍;刘恒;虞烈;;纳米流道内液体特性的分子动力学研究[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2008年01期 |
20 |
孟凡顺;李向富;陈宏善;;Lu_n(n=2~36)团簇基态结构的遗传算法研究[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3期 |
|